青年参考:陶冶情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08:04 青年参考 | |||||||||
逍遥手记-刀尔登 讽刺作家不能不负责任,他得先替他想要讽刺的东西想想辩词,想想和可笑的东西混在一起的,是不是还有什么可敬 的。不然可能失于刻薄。但又不能太负责任,只能往底下想一层,而绝不能想两层以下,不然只好改行了。
比如说,有人告诉我,“去西藏”是一大俗。我一想,没错啊,我就这么俗过,到了拉萨,马上给“底下的”朋友打 电话,告诉他我现在在你头顶上四千米的地方,要不要扔点什么下去。这确实挺俗。何况当时心里还得意,以为自己干了什么 了不起的事情;每天写日记,一坐一小时,非要挤出一种叫“感想”的东西;回到家中,至少有半个月,老觉得高人一等:就 算不高你四千米,高你两三米,总是有的吧。说话也变了,一张嘴就是,呦呦,我还以为这是在西藏呢;要不就是,我什么时 候也去太空转转啊。太太忍无可忍,说去个破西藏就把你洋棒成这样,还去太空呢,去呀去呀,去了就别回来了,回来也没地 方能搁下你。还四处向亲戚朋友取笑我,说我有个梦想,要当太空垃圾。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么浅薄,人家去西藏,真的是居心可敬。我问过好几个游客,都说是陶冶情操来了,少说也是 接近自然,或是向往神秘(我把他们的话都记住了,改了改词,当成我的感想写在日记里)。就算是我,虽然混吃混喝的念头 多一些,下狠劲往心里刨刨,也未尝刨不出点高尚的想法,所以讽刺作家写到我这类人的时候,也应该往里想一想,不要太刻 薄。 按说,有人的地方就没有自然。不过要是不这么极端,不妨说人迹罕至的地方,自然的遗迹就多一些,不妨承认有的 地方比其他地方更能帮人想像自然的样子。这样的地方能陶冶情操?人家都说能,我又何必说不能。而且我从西藏回来,当天 就洗了一次碗,说不定就是暗中被陶冶了。现在又不洗碗了,不用说,肯定是被城市往反里陶冶了。一日曝十日寒,也不能怪 我。 现在每年有一百万人去西藏玩。青藏铁路开通后,又会多一百万人。三年以后,每年将有两百万人,打扮成职业探险 家,带着墨镜、皮靴、刀子、药品,去布达拉宫前面照相,结队去的要一起欢呼,心脏好的还要雀跃。这可笑吗?可能有一点 。但更可笑的也许是四千米之下的日常生活,瞧,它把人整成什么样子了。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可笑的,大家都是这么过的。讽 刺作家的偏振镜才可笑呢。 欧洲有的人二十年才上一次教堂,出来的时候满面红光,一身轻松,二十年胡作非为留下的心理压力,一朝而去,而 且一次获得的“自我积极评价”,够他再用二十年。据说,他们的上帝看这些人,并不在皱着眉头,而是微笑着的。咱们这边 不兴去教堂,兴的是往近里去去郊区的水库,往远里去去西藏。都不耽误什么,回来后还可以“更好地投入工作”。如果每天 早上洗一回脸不可笑,三年五载的去洗一次心情,也当没什么可笑。讽刺作家抗议说,如果什么都不可笑,我写什么呢?我说 ,你可以讽刺一下风格呀,比如同样去西藏,有的默不作声,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就较可提倡;有的夸大其辞,管天叫 “蓝天”,管云叫“白云”,管海叫“大海”,管草叫“小草”,随便见到一小块庄稼地就惊呼“麦浪滚滚”,这就有文章可 做了。 我还对这位讽刺作家说,犬儒式的讽刺最容易,但最无价值。现在人们一听“资格”两字就皱眉,不过我还是要说: 从来没去过教堂的人,不配讽刺别人去教堂。认为“情操”是上衣口袋里的手帕,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洗一洗的人或许有点过 于自信,但一个压根儿不承认人有“情操”这种东西,或者认为即便有也不需要“陶冶”,而只需加以消灭的人,则不配讽刺 别人去西藏或他处“陶冶情操”了。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