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蒙蒙的香港很像法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4日16:24 青年参考 | |||||||||
( 每到5月,都是法国人“晒冷”(炫耀)的日子。法国人说:“在5月,做你喜欢做的事。” “法国五月”(4月28日至6月4日)在香港是一年一度的文化节。而巴黎在一个曾旅居那里的人眼中,却和香港 有着相似的感性:零碎、片断、无力。)
区惠莲 按我在法国生活的经验,法国人的假期经常是多过一天的。以前在学校里,即使有一天星期四的假期,教授和我们都 很有默契,说要“搭桥”(fairelepont),于是大家又有4天假了。 巴黎忧伤的城市 香港人总爱用“浪漫”来形容法国或法国人,我认为这是个误解,特别是我居住的巴黎,我领教过他们的中产嘴脸, 与浪漫不太沾得上边。反而每天坐地铁时,看见那些醉生梦死的老汉、伸手求乞的青年,我会用“忧伤”来形容这城市。画家 Jean-PierrePotier所描绘的香港景象:一个零碎、片断、无力的灵理,也是我似曾相识的巴黎印象,只要 你在一二月灰蒙蒙的时节到那里的话。 还记得有一年到处是炸弹恐慌,连公家的垃圾桶都被封上了。一天我刚好经过庞比度中心,突然三四名警察直冲入地 铁,叫着要疏散人群,我的本能是尾随他们到月台。人们都离开了,只有一个手执酒瓶的醉汉仍坐在那里发呆。警察便咕噜咕 噜地问老汉:“那是炸弹吗?”昏头昏脑的他竟回答是,然后再喝一口。一问一答同样荒谬,叫人啼笑皆非。 法国,一个高度文明的地方,一个奖赏生育的国家,它的景象如坐在高处看夕阳,在黑暗来临前,有一种隐隐的美丽 和心动。 如果说法国是迷人的,我认为迷人在于他们懂得生活,例如花上600万元添置一些专用作清理狗粪的扫街机器等等 。他们是恣意的、活泼的、艺术的,不单表现在可与中国抗衡的美食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在他们的空间展示自己的创意:一 个垃圾收集工人把可塑性高的物料堆置在家,闲来把它们重构成一个个可观的造型,放在后院成了一个展览场;面包店的橱窗 内,有用筷子面包做的灯罩,有趣地挂着,灯光的色泽,叫人联想到面包出炉时的香味。 艺术食物的身份 法国人的饮食是艺术,与其相关的东西也可以是艺术。早在1965年,DanielSpoerri便在杜塞道夫 开设第一间饮食艺术餐厅TheEaGallery,并展示DorotheeSelz,JeanTinguely和Ni kideSaint-Phalle所创作的“能吃”的艺术品。今日,香港艺术中心有以冰箱为主题的展览,其中有香港艺 术工作者梁志和及黄志恒用大菜堆砌成一个苍白的城市,放在密封的冰箱内,饶有深意;GermainBourre则要冰 箱的框架迁就食物,唤起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总会有些东西放不进去,要将它们切件屈就。现在艺术工作者使冰箱成为一 个人工的自然,食物的身份鲜明了起来,每一件都颇为独特和有灵性。 设计生活的艺术 作为艺术重镇,法国的现代艺术地位早就在“二战”后让位给美国了,当然这一点是法国人很清楚又不愿提的。但法 国对艺术文化的尊重始终如一,政府用于文化艺术的开支未减。今天的视觉艺术以录像装置为新贵,这虽不是他们的强项,但 在香港艺术馆的“瞬间的拓朴”却是很有看头的,是由编舞者Nicole和数学家Corsino合作的大型跨媒体创作, 一方面是海洋、火山及其他自然空间,另一端是城市里的混凝土、钢筋、玻璃,互相对照,影像消失,文本连绵,若隐若现, 作品体内的诗意和感性,浓浓地盖过一般电子艺术难免的冷感。 还可以去香港设计中心看法国室内设计师AndreePutman30年来的室内设计回顾展《InsideCh ic》,有法国近代的“chic”设计概念,即一种别致与灵巧,是艺术和设计多姿多彩的糅合。我们现在流行的简约,留 白的地方未免容易产生知性的压迫感,但chic却有渗透性,且令人在空间里有沉溺、舒畅的愉悦,去逛一逛,总可偷到布 置家居的一招半式,分享法国人的生活艺术。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