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婚与一个家族的晚清记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2:08 新民周刊 | |||||||||
BY 吴小蜀 “黄金一百两、十种不同颜色图案的丝绸三百匹、烧猪一只、礼饼二十盒、一等人参三斤、十串每串有五十颗硕大珍 珠的项链、翡翠吊嘴两个、一套由英国连农公司出品的一百八十件银器餐具、一只在美国巴尔的摩制造的自行钟、一套四件在 英国伦敦制造的纯银茶具”,这样中西合璧的聘礼出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一次媒婆上门:一位清朝官员向一位
这不是一本由专业史家撰写的作品,作者李士风DominicShiFongLee 的曾祖父李致祥是林则徐 的得力助手,参与了在广州的禁烟,并迎娶了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女儿;祖父李泉石是清末六品武官,曾去日本留学并得以亲身 经历了日俄战争,这场战争使他对清政府十分厌恶,他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黄兴的挚友。这样的“传奇”散落在家族百年间 的笔记、事录、图片和记忆里,作者在美国阿拉斯加寒冷的冬夜里将它们整理成这本吸引人的著作。 李致祥和李泉石的经历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并不见于我们国内的任何出版物(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李致祥的 婚姻不知道是不是第一例清朝官员与“夷邦”的通婚,他的追求得以实现,在于他后来决定成为一名基督教徒,这打消了传教 士一家的疑虑,他们始终认为结婚是两个人之间的意愿,而不是一场买卖;这桩婚姻在李氏家族内部毫无障碍也得益于他们的 祖上在东林党争时因为徐光启而免于一死,而徐是一名基督教徒。不过后来,李泉石在义和团兴起的时候,亲眼目睹自己的姐 姐因为是教徒而在太原被斩首。 事实上,李致祥婚事的记录只占了这部书的一个章节,但其精彩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任何关于清朝的肥 皂剧,任何人能将它敷衍铺陈、发扬光大的话(本书连婚宴的菜谱都提供了),都会成为另一部动人的作品。 但是这部书的重心是显而易见的,一半的篇幅都是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作者精细地描述了广州十三行的内部情况, 林则徐在广州时禁烟、销烟及战备情况。我们可以获知,虽然战争以清朝的失败收场,但是对林则徐,“洋人”们充满敬意( 事隔几年之后,澳门总督依然表示“很仰慕”他)。作者也写到了战争的另一方,英国国内尤其是议院对鸦片贸易问题激烈的 争论,这无疑能让我们更明白当时的国际状况。 虽然书中多有历史人物的对话,尤其像“林则徐说”这样被专业史家所诘难的写法,但是就像有学者对章诒和的《往 事并不如烟》的分析一样,在某些情境下,我们依然可以相信,这些文字表达是真实的。 据说最先引发中国出版社的出版欲望的是这本书里的图片(毕竟它原先是在美国出版的),我想说,这一百多幅彩色 图片、照片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精美的,尤其是19世纪中叶中国画家对广州市井、十三行、美国医生行医的描绘,都相当精 彩。至于它们的更大价值,有待于研究者去进一步发掘。 很幸运的是,这部书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没有枯燥的数字与严谨的考据,作者对历史细节精致的描绘,是读者的最 大福音。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