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魏心宏:小说是不可以策划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18:02 外滩画报

  《小说界》主编,现供职于上海文艺出版社。

  成功案例:"70年代以后"系列、《绿袖子》

  外滩记者周立(实习生)/报道彭辉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魏心宏的电脑里总是会有20多部长篇小说等待着他去阅读。据说在最高峰的时候,他每天都能收到2到3篇长篇小 说。久而久之,魏心宏练就出了一副火眼,这副火眼在一小时内可以完成10万字的阅读!更令人咋舌的是,他还能立刻与作 者讨论书稿,就某一细节说出详尽的意见。这样的速度和效率可不是神话,今年经魏心宏之手上市的书籍就有9本:卫慧的《 我的禅》、朱晓林的《永远留学》、赵波的《再生花》、刘小川的《色醉》、范迁的《古玩街》、王传宏的《诱惑》、裘山山 的《春草开花》、董立勃的《静静的下野地》以及虹影的《绿袖子》。下半年计划出版的还有罗伟章的《饥饿百年》、两位8 0年代出生的作家徐斯伟的《一些,一些》,徐歪歪的《一直在告别》和朱晓林的长篇《再见法国梧桐》等等。

  文坛力量的改朝换代

  1996年,《小说界》悄然出现了“70年代以后”这样一个系列。“70年代以后”旨在寻求70年代作家间的 合作,用他们的文字描绘当时那个时代。这种以时间来界定作家群的方式在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这在当时的文坛却是一 个十足的“怪胎”,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当时文坛普遍认为从时间上来界定作者群是不科学的。而《小说界》就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吃下了这只螃蟹。对 这样一个大胆的创举,魏心宏是有所把握的。当时,主潮文学的创作活动已经停滞长达十年之久,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文学的发展方向找不着北,文学创作进入了低潮时期。作家开始受到社会的冷落,期刊、书籍的发行量也明显下滑,种种现象 表明文坛上必须要有一次“改朝换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心宏拿出了“70年代以后”。实践证明,这样的判断是精 确的。

  既然一个时代拥有自己的特点,那么这个时代的作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四年的时间里,分别有50多位作家陆陆续 续在《小说界》的旗帜下聚拢。之后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70年代以后小说选》(上、下两册),一版发行2万多册,很 快就再版,立刻成为市场上的宠儿。然而当年整个图书市场的观念还并没有形成。这一作品在文坛上的价值得到了肯定,其经 济价值却没有很好地估算过。

  从单纯编稿到学会赚钱

  魏心宏坦然承认,对于“市场”这个概念,自己也是这几年逐渐熟悉起来的。早先,中国出版业是一个限制竞争的行 业,外界很难染指。没有市场竞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出版社编辑对市场的隔膜感,但是这样的现象到如今已经改变了。二渠 道民营书商的加入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由于他们的参与,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动摇了。这种情况下,编辑不得不 进入市场临战状态。

  过去编辑编书比较单纯,主要是看稿子,在内容上把关即可,至于市场上的销路如何、是否难以推动就不管了。因此 ,那个时代有大量的书自出版以后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然而现在,出版社已趋向企业化的管理,企业是要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于是赚钱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企业化的过程中,图书营销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辑要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

  图书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有选题策划,出版宣传,市场推广等等,这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魏心宏最近经 手的产品是虹影的新作《绿袖子》。《绿袖子》首版8万册,自上周推向市场,已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了2.5万本左右。

  自《饥饿的女儿》一炮打响,虹影的名字已经为国人耳熟能详。作为海外华人作家,她像大多数人那样坚持用中文写 作,作品立意紧密切合国人的生活。比较特别的是,虹影是打着中国文学主流创作的旗号进行写作的(同样情况的还有严歌苓 ),这样的写作意识使之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此外,虹影的创作具有市场感。比如《绿袖子》,作品选材理念先进,植入了具 有国际化潮流的要素。书中边缘化的人物牵涉到三个国家,人物、风俗、地理以及女长男少的模式都很容易被影视所看重垂青 。

  宣传推广是一个绕不过的环节。虹影新书讨论会邀请到了学界、业界的人士参加,接下来的还有书展签售活动。最初 ,魏心宏还准备在网上同时作宣传召开网上的读者座谈会,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不得不放弃了这项工作。这样的宣传在成本价 中占到了5%左右的比例。

  作家成为选题的中心

  有很多书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去“做”出来,但是小说是不能策划的。小说的创作周期之长有时候难以预料。一些小 说创作的根基往往是从作者的童年就开始积累。

  魏心宏认为作家应该成为选题的中心。能受到文学界和读者一致追捧的作家是最受编辑欢迎的,比如王安忆、莫言。 但是这样的作家并不多见,作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人能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却无法取悦于受众;有人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却 在文学界不被看好。在文学创作主潮中占核心地位的作家,数量比较少,同时他们创作时间往往也比较长。所以编辑选择作家 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名气并不是关键,只要作家本身具有上升感或者市场上有卖点都应该对其关注。

  出版社加入市场竞争不得不考虑发行量这个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要素,但是图书发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私 人企业的列席,也有网络的参与。

  出版社也要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发展目标是“必须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出版平台”。而社会责 任对出版社来说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家出版社,即使经济压力很大,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要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决不会利令智昏。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