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这样炼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3:12 青年参考 | ||||||||
——西伯利亚10日记 ( 开车,穿越西伯利亚地区,横跨亚欧大陆,从北京到巴黎。今年8月22日我有幸跟随一个车队驱车1333 7公里自北京北上西征,途经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比利时、法国7个国家,在9月18日那天,15辆不 同类型的北京吉普开到濒临大西洋的诺曼底地区多维尔港口。
) 本报记者陈娉舒 关于西伯利亚,一个略带夸张而富有文学意味的说法是——刚出口的话被冻结直至春天才能听到。9月初,在秋明、 叶卡捷琳堡等地,我们也确实遭遇了0℃左右的绵绵雨天。不过,西伯利亚10日,除了领略其阴冷与潮湿,记忆中的“另一 个西伯利亚”,似乎更为有趣和难忘,它让共同走过一个月的40多人彼此见面必说的一句话充满着不一样的深意:“钢铁就 是这样炼成”。 行:无法预料的平川、 坑洼、盘山路 满洲里出关后,第一站是赤塔,据说当年共产国际的一些人多经由此地进入中国,参与掀起中国革命的最早一轮狂潮 。 如果,没有远处时隐时现的铁路线——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没有车外不时闪过的成片的低矮小木 屋——我想说,倘若没有这一切,西伯利亚平原给我的第一印象,和走在青藏公路上几乎没什么两样:天高云低,近的是草, 远的是山。车程过了230多公里后,进入丘陵地段,北亚的风光渐多——山峦间,白桦林成片。 行前,我想,西伯利亚的路,定是人烟稀少,一马平川。出满洲里踏上后贝加尔斯克,起初的路况如我所料。但过了 赤塔后,路况变得无法意料:平坦的柏油路,坑洼不平的沙石路,急弯频现的盘山路,交错相接。 资料表明,西伯利亚的道路始修于16世纪中叶。几个世纪过去,有些路段年久失修,加之近年路过车队日多,部分 路面不堪负重,一路上经过不少正在返修的路段,车队不得不小心通过,以保安全。 按照既有的行程安排,每日的驾程一般都在七八百公里以上。因此,从清晨到日落,在广袤无人的西伯利亚高地上“ 狂奔”,就是那些日子的生活主题。 西伯利亚高地有着典型的山区气候和亚寒带风光,自赤塔始,乌兰乌德、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图伦、克拉斯诺亚 尔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茨克、秋明、叶卡捷林堡、彼尔姆、喀山,十多天下来,我们一直在艳阳、阴雨与雾气的交替相伴 中“飞奔”,而同时,伴随我们一路的还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天高地广,山野间,落叶林针叶林交相更迭,白桦、白杨、红槭 等树构成了白、绿、红相间的杂树林;草原上,低矮成片的小木屋点缀其中,绿、黄、褐、黑等多种色彩交替——如此斑斓的 西伯利亚,是我事前无法想像的,“壮美”或许是对西伯利亚最简约的表述。 吃:吃什么,何时吃,都是未知 在20多天的旅程中,车队每一天都跟上了发条似地赶路,在路上的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有时甚至达十二三个小 时。清晨出发,夜间抵达新的目的地,整个白天在公路上狂奔,午饭只能在途中三下五除二快速解决。 出发前,每辆车分发了好几箱子方便面、八宝粥、榨菜、矿泉水等,并配备暖水壶、“热得快”,以此应付此行的午 饭问题。 除此以外,刚开始几天,每辆车每天还统一发放一个大“列巴”(俄罗斯的面包,大如小号脸盆,质地韧硬)外加一 大截肉肠。 中午时分、途中加油或临时停靠路边休整时,就是我们的“午饭时间”,此时,泡方便面、啃面包就成了车队一道“ 不变的风景”。某一天因为急于赶路,面包、香肠来不及采购,那天中午,发的是此行“最高级”的一顿午饭——一人一包的 军需特种食品“911b-普通单兵食品”,里头包括一包压缩干粮、一小袋酱牛肉、一袋咸菜、一袋汤料。说它“高级”, 哈哈,指的是口味,那酱牛肉总归是有中国菜的味道,而不是俄罗斯列巴也不是俄罗斯肉肠。 顶着阴冷潮湿的天气,吃着凉飕飕硬邦邦的面包、肉肠,几天下来,各车的大“列巴”、火腿肠开始剩下——不是大 家不饿,而是总这几样东西,一些“馋虫”受不了。为避免浪费,车队领导决定,午饭自行解决。 于是,午饭问题开始“八仙过海”。 途经个把加油站,有人继续用早晨出发前在宾馆烧好的开水泡方便面榨菜;有人花上十几卢布(1元钱人民币=3. 5元卢布)买袋薯片、花三五十卢布买罐橙汁。嘴再刁一点的,专找公路边高挂着近似英文“KAPE”的俄文单词的小店— —相当于咖啡馆,进去排队交上二三十卢布要碗红菜汤,好歹,这是路上十多个小时里能尝到的为数不多的有热度的食品。 值得庆幸是,晚饭多数时候还是有着落的,尽管是形式大于内容、几片面包一点沙拉一小块肉饼的俄餐,但好歹有热 乎乎的红菜汤和红茶值得期待。 另一个值得庆幸的是早饭。除了在蒙古人聚集的乌兰乌德,一盘油汪汪带有强烈膻味的炒饭和一块同样有膻味的牛肉 饼让人倒胃口外,沿途其他地方,或许受欧洲文化影响,虽说也还在西伯利亚,但早饭已经相对欧化了,面包、鸡蛋、牛奶, 甚至还有水果——俄罗斯的蔬菜、水果都比较贵,往往在一天的颠簸后,我们盼来的也就是一盘面包片配着可怜的一盘胡萝卜 生菜丝拌成的沙拉,水果自然就成了稀罕物。于是,没几天下来,队友们不约而同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一大早,旅馆的餐厅 准保就出现全队40多人的身影。毕竟,缺觉可以在路上补,缺了相对丰盛的早餐,这一天内,下一顿在哪吃、吃什么,都是 未知数。 住:简陋也惊喜 在那个5℃左右的雨夜,没有抽水箱盖没有马桶盖只有一卷暗色手纸、一块颜色红得可疑的香皂的盥洗间,和没有被 子没有毯子的窄小弹簧床,让那晚哆哆嗦嗦和衣而卧的女士们比男人们凭空多了一次难忘经历。 后来,图伦之夜和古城叶卡捷琳堡的住宿,让全队男女平等地领略了住宿的苦乐。 图伦是一个只有6万人口的远东小城,条件极其有限。全队40多人,我们几个女的和一小部分男士被安排在一家叫 做“铁路工人疗养院”的招待所,据说是当地条件最好的。 我所在的4人间,10平方米大小,掉了半拉的窗帘拉不上,水泥墙壁潮湿斑驳,一坐上去就几乎屁股着地的弹簧床 ,没有厕所。好在,屋角有简陋的柱盆,龙头里流出的竟然还是热水!这条件让那些男人们“妒忌”——同样是4人间,男人 们的屋子连个水龙头都没有。 随后发现了“新大陆”——另外两个女伴住的两人间,竟然有一个窄小的卫生间!消息传开,这间双人间成为大伙艳 羡不已的“豪华套房”,当晚,一夜喝酒闲话的,不论男女,这一晚全跑这“豪华间”上厕所。 当然,西伯利亚的住宿并不一味的糟糕,比如说伊尔库茨克。在这个有“西伯利亚的巴黎”之称的城市,我们的下榻 处竟然是完全够得上“三星”级别的安加拉宾馆:崭新的装修,明亮的卫生间,松软的被窝。后来路过工业重镇克拉斯诺亚尔 斯克、世界上最大油田秋明,西伯利亚最大城市新西伯利亚,住宿条件是比赤塔、图伦、叶卡捷琳堡强很多,但比起伊尔库茨 克,就总觉得欠缺了一点点。想来想去,这种对伊尔库茨克没来由的好感,完全要归功于那家给连日与简陋为伴的我们一份“ 惊喜”的安加拉宾馆。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