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匮乏时代 美学何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11:30 青年参考

  刘成纪

  刘士林先生的《苦难美学》,是一部在思想匮乏时代出现的严肃的思想著作。近代以来的中西美学,就研究方法而论 ,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分,前者是逻辑、理论的,后者是经验、历史的。前一种美学被称为哲学家的美学,后一 种被称为艺术家的美学。刘士林的《苦难美学》,应该说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统一。就本书所呈现的逻辑的力量和理
论分析的明 晰性而言,作者明显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那里得到了足够的思维历练,而当用这种宏大的理论视界和分析 的锋芒介入历史考察时,那些作为历史经验存在的知识也就获得了再解释,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在书中,作者曾以“援康德补 孔孟”作为中国当代思想建设的进路。我相信,这种方法不仅对作者进行的“新道德主义的自我批判”具有价值,而且对中国 当代学术的整体改造具有方法论的启迪。

  从《苦难美学》对中国人道德信念和审美精神建立的意义讲,康德的知识分类学和批判方法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首先,从苦难美学的本体论建构上看,作者紧紧抓住人类精神生命这一核心概念,将知识的疆域严格划定在人学的范围之内。 这种通过“人兽之辨”为知识划界的工作,不但体现了康德哲学的人本主义信仰和人道主义情怀,而且对人类知识可达的界限 进行了有效的厘清。其次,康德关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分类,为形成《苦难美学》的知识建筑学提供了基础。康德真、善、美三 分的认识结构和知、情、意三分的心理功能,依然被作者视为文明时代精神生命的原型结构。第三,康德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在 人的认识,而在人的认识如何可能,在于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提供一个先验的基础。这种批判的方法是试图通过对 日常意识的清理和还原,为知识提供一个真正不可颠覆、不可证伪的根基。

  按照中国重直觉体悟而轻逻辑判断的传统,通过概念建构思想的方法历来不为人重视。但是,与源自经验的片言只语 相比,构成性的理论不但可以使思想的表达获得坚实的学理基础,而且可以在超验层面使真理自明。对此,刘士林是有深刻认 识的。可以认为,他的《苦难美学》所显示出的智性的力量正来自这种将逻辑进行到底的坚定性。作者讲道:“要清理和批判 当代感性领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借助更高层次的理性能力和比理性自我批判更加严格的哲学斗争才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借助逻辑方法获得知识的客观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价值选择。甚至可以说,对当代中国人精 神状况的忧思,重建当代中国的新知识论、新道德主义、新审美本体观才是此书最根本的目的。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