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藏铁路工程专题 > 正文

为了保护高原上每一寸宝贵的绿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10:32 千龙新闻网

  

  为了保护高原上每一寸宝贵的绿色

  在青藏高原施工, 生态保护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它与高寒缺氧、陈年冻土并称为高原施工三大世界性难题。在破解这一难题过程中,突击队的小伙子们同样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进入十六局管段,“家住长江尾,来到长江头,保护长江源,龙脉万古流”的环保宣传牌分外醒目。“工地上的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实践着诺言。”武强介绍说,指挥长程红彬到工地检查工作,拣到一只受伤的雏鹰,立即让工作人员抱回驻地请医生进行了包扎,并要求炊事人员每天把新鲜的肉食切碎了精心饲喂。小鹰痊愈后,大家又把它抱回原地放生。

  施工进度向来是建筑企业追求效益的直接途径,但在十六局管区,各施工单位宁可经济效益受到损失,也严格遵守“施工为环保让路”的铁定纪律。

  2002年8月,三项目部施工区域出现了藏野驴,队里发现后立即规定:所有参与施工的机械、车辆,不论白天夜晚都禁止鸣笛,夜间,为了避免灯光直射惊扰了“高原骄子”的美梦,他们甚至连车辆如何掉头都做了严格规定。

  该局二项目部管段内有几百米施工段为野生动物通道,正值施工大忙季节,也是野生动物频繁过往的时节。为此,二项目部作了一项特殊规定:该段的一切施工项目全部安排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之间进行,夜间禁绝施工,为野生动物夜间过往留出时间。

  绿色是高原生态的希望,但施工中又不可避免要破坏植被。为此,北京小伙子们独具匠心地发明了“草皮移植法”。这就是在路基施工中,先把草皮移植养护,待路基成型后再二次移植。仅在16标段,移植草皮总面积就达3000多平方米。

  此举赢得了各界的广泛赞誉。人民铁道报副总编辑李丹在报道青藏铁路事迹中一语中的:“移植草皮,这是青藏线上独具匠心的风景,它是首都人民献给青藏高原的情怀。”工人日报总编辑盛明福先生感慨万千道:“环保至上,这是中国建筑理念前无古人的质变,必将永载史册。”

  他们用青春热血浇铸了“新青藏精神”

  伟大的事业创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诞生伟大的英雄。修建青藏铁路是人类征服自然、跨越极限的壮举。青年突击队员们用他们的青春、智慧与汗水,共同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新青藏精神”。

  “在青藏线上的人,你很难说哪一个人不是英雄,能够经受住高原考验的人都是强者,再多的语言形容都是苍白的。”武强详细地介绍说,朱卫东是该集团施工技术处处长。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以前由于妻子在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夫妻二人长期分居,2002年时才好不容易可以相聚在一起。

  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朱卫东的父母也希望他们早点要个孩子。这时候,青藏线中标上马了,当组织征求他意见时,他义无返顾地说:“孩子过几年要没关系,参加青藏线施工机会难得,如果错过,我会后悔一辈子。”在安抚好妻子、劝慰过老人后,朱卫东踏上了青藏线的征程,这一等就将是三、四年。

  盛治水,青藏线四项目部经理、青年突击队队长。刚上青藏线时,他年仅27岁。2002年3月12日,他与几名同事租车从格尔木上山看工地,在途经风火山时,被一辆失控的大卡车撞倒。他从医院醒来时,已在急救室呆了足足一个星期。

  当被告知同行的三人当场遇难时,盛治水落泪了,他的耳边又响起同事们出征时的豪迈誓言。如今言犹在耳,人已西去。当指挥部领导让他回京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既然车祸没要我的命,说明老天要留我在青藏线拼搏,完成工友未竟的心愿,我责无旁贷,不干出样子,决不罢休!”

  一个月后,刚能下床走路,盛治水就坚决要求出院,忍着钻心的疼痛来到工地。2002年11月,当他到医院取出接骨的钢钉时,已经过了7个月,三个医生一起拔出都很费劲,为此医生把他责骂了一顿。可当医生听完他的解释后,含泪为他完成了这次手术。由于拖得时间太长,他的伤处留下了病根,至今仍隐隐作痛。

  陈金山,该局格尔木基地生活物资配送员,他是一个奔波在千里物资供给线上的普通员工。格尔木距现场指挥部有500多公里,每周都要保证一线职工米面、蔬菜、肉食等食品的及时供应。他们同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由于青藏公路建设、维修,遭遇堵车,500公里要跑上两三天,挨饿、挨冻是经常的事。

  有一次,赶上乌丽大桥坍塌,运输车在那里堵了三天三夜,陈金山也一直在车上守了三天三夜,等路通了赶到工地,肉菜都发霉了,他不停地自责:“是我没做好工作,是我没做好工作,同志们吃什么呢。”大家看见他长长的胡子、黑瘦的面颊,不知该说什么好。

  唐广立,集团指工地医院医生,一个在生命禁区守护生命的人。2002年5月12日,医院接诊了第一位患重症肺水肿的工友,为了确保抢救工作的万无一失,他主动要求进高压氧舱陪护。

  在高原的人们都知道,高压氧舱在重症高原病的抢救中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但对正常人而言,在治疗过程中舱内人员所承受的压力变化,相当于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由海拔4850米下降到水平面以下4米,然后再在三十分钟内由这一高度再上升到海拔4850米!

  随着舱内压力的升高,唐广立的耳膜被压得嗡嗡作响,眼睛也涨得一个劲流泪,但他顾不得这些,认真地监测着病人的生命体征,指导着护士开展进一步的抢救。三十分钟过去了,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慢慢地睁开双眼,第一例重症高原病抢救终于成功了!两年多来,由他主持救治的重症高原病人共计56例,均抢救成功。

  青藏铁路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8月份,北京团市委领导、突击队协会领导和首都青年代表,到一线慰问建设者,并为青年突击队授旗,极大地鼓舞了参建队员的士气。指挥长程红彬被授予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有40多个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工程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