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漂泊者的“失败之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13:30 青年参考 | ||||||||
( 他一身倦怠地推着小推车出入大大小小的国际空港,在一系列国际笔会、诗歌朗诵会、文学节上疲于奔命,活 像个文化孤儿……) 马策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北岛流传最广的诗句;“
北岛散文《失败之书》,就是这个文化孤儿的自我精神分析。在《朗诵记》中,北岛写道:“诗人多跟社会过不去, 又无生存能力,免不了待业受穷有神经病嫌疑,被划入另类。不管怎么着,朗诵给诗人提供了证明自己不聋不哑、免费旅行和 被世界认知的机会。”作为国际知名诗人,朗诵之类的文学活动自然成了北岛海外漂泊的主要履历。但对一个踏上漂泊之旅, 并企图用漂泊纠正生活的人,你最好别问他喜欢哪里。有一次,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朗诵后,主持人问北岛是否喜欢巴黎, 他回答说“我喜欢漂泊,而并不在意途经的地方。”北岛喜欢引用秘鲁诗人瑟塞尔·瓦耶霍的诗句“我一无所有的漂流……” 。在去国最初的那几年,北岛住过7个国家,搬了15次家。在《搬家记》中,他写道:“我很快厌倦了同样的风景和邻居。 而旅行仍让我激动,每次坐进火车和飞机,都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 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流中把握自己。” 北岛说自己写散文是因为生计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借此放松与诗歌语言的紧张关系。但我觉得,《失败之书》的写作 ,更多的是为了缓解内心的苦闷、焦虑,驱逐漂泊的虚无感,这既安妥肉身,更是告慰心灵。文字是可以浇心中块垒的,诗人 借助更为自由的散文回到母语的怀抱,也回到他成长的地方。北岛在漂泊13年后第一次回北京时,连家都找不着了,冬储大 白菜也不见了,但它的味道却留在记忆中:“在海外久了,对故乡的记忆越来越抽象,而北京那独特的气味时不时浮现出来: 冬储大白菜、煤球炉子的浓烟味、榆树开花时的清香味、夏天湖水的鱼腥味、胡同里厕所的尿臊味和烤羊肉串的辛辣味……” 。乡愁萦绕着北岛。书中还有一辑专门记录故国友朋,这些人虽然有的也在海外漂泊,但对他们的描述无疑更觉温暖,更能切 近作者的内心。不过,本书的重点还是描述北岛跟国际知名诗人、作家艾伦·金斯堡、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帕斯、盖瑞· 施耐德等的交往。“艾伦得意地对我说:‘看,我这件西服五块钱,皮鞋三块,衬衣两块,领带一块,都是二手货,只有我的 诗是一手的。’”北岛非常简洁而又传神地描摹出“垮掉派”大师金斯堡的形象。在金斯堡逝世后,北岛又写了《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并没有为这大地增加或减少什么,虽然他的墓碑有碍观瞻,虽然他的书构成污染,虽然他的精神沙砾暗中影响 着那庞大机器的正常运转。” 漂泊不是坦途,而是无奈,甚至是无穷的绝望。而对北岛来说,漂泊更是命运。北岛把他的女儿田田当做了《失败之 书》的潜在对话者。他对女儿怀有负罪感,女儿是他漂泊之舟的锚。他在自序中说:“我想给她讲一些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其 中有历史面具上的一个人的泪,有权力破碎的神话及其敌人;而我们会超越这一切,延伸到国家以外的道路上,有我和她,还 有很多人。”这句话似乎值得琢磨,其中有几个“大词”,比如历史、权力、神话、敌人、国家等,这好像隐隐触及了“失败 ”的主题。透过这几个“大词”,我们也可以把北岛的“漂泊”转换成“流亡”。其实,《失败之书》中并没有一篇跟书名同 名的文章(这个命名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隐喻),北岛的“流亡”故事也并没有向读者讲述失败。那么,北岛何失败之有呢 ?或许,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幻灭算一种失败。当然,漂泊本身的虚无也是种失败。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中,北岛并没被 完全塑造成共产主义的反叛者,而作为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流亡作家,这种并不鲜明的尴尬形象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败? 北岛的“失败”费人思量。 《失败之书》北岛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