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72岁老太被判与死人离婚 司法程序公正性遭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6:41 新民周刊

  在这起离奇的离婚案中,追求审判程序正义,实现程序公正的诉求已超出对案件事实的争议。

  赵云芳(化名),62岁时开始第二次婚姻生活;10年后,80岁的丈夫忽然提出离婚,她生平第一次作为当事人上了法庭。在河南省郑州中级人民法院,当他们第二次对簿公堂时,她万万没料到,老伴竟然在审理尚未结束时突然发病死亡。更没想到的是她此后还是拿到了
法院一纸离婚判决。

  与死人的离婚,赵云芳感到莫大的侮辱,她要儿子唐志军为她讨回公道。

  当庭生死相隔

  1993年,通过介绍,赵云芳与王功臣(化名)结合。

  赵云芳的这次结合没有来自家庭的任何阻力,唐志军说:“我们姐弟六个对这个婚姻无条件支持,只要母亲能寻求到余生的幸福。”

  为此,赵云芳的子女没有给她和她的新家找过任何麻烦,直到2003年,子女们也没有听说母亲与老伴产生任何矛盾。

  这期间的1995年,老两口在房改中买下了自己所住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在唐志军的眼中,母亲赵云芳得到了人生的第二次幸福。住着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衣食无忧,老两口每年都要外出旅游。

  2003年10月1日,唐志军的外甥结婚,80岁的老爷子还帮着找车,跑前跑后的。

  10月3日,老爷子80大寿,赵云芳的子女们携家带口前来贺寿,两大家子几十口人,很是热闹。

  可是,没料到,寿宴刚过,老两口的和睦一下子没了,而且无法逆转。

  10月4日,正在开封家里的唐志军突然接到王功臣打来的电话,让他马上赶到郑州。到了郑州唐志军才知道,老两口闹了矛盾,还拌了嘴。进行了一番劝说之后,唐志军做出了一个至今都后悔的决定,为了让双方老人冷静下来,他把母亲带回了郑州的姐姐家暂住,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再把母亲送回去。

  没想到,他再也没有找到这个时机。当天晚上,正当他们姐弟几个一边吃饭,一边劝说母亲的时候,唐志军接到了王功臣的电话:赵云芳不要再回到王家了。

  这个变化令赵云芳感到很突然。她对这场婚变至今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今年5月13日,在郑州大女儿家中,赵云芳还对记者说:“其实我俩(关系)并不孬,要孬还能过10年吗?他提出离婚的时候,我都不知道。2003年9月28日我们还一起去山东旅游。回来后,我们还一起去参加孙子辈的婚礼。之后给他过大寿,一起合影,一切都很正常。突然和我离婚,好好的怎么过不去了?我不同意,他就上了法院。”

  几天后王家起草了一个协议,提出离婚。“既然这样了,我们就不说了,离就离吧。”赵云芳和子女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就这样,赵云芳生平第一次作为当事人来到法庭。

  在连续两次法庭调解无效后,郑州中原区人民法院作出“(2003)中民初字第2588号”民事判决书,判定双方争议住房应视为王功臣婚前财产,但在原、被告婚姻存续期间交纳的20650元房款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准予原告王功臣与被告赵云芳离婚;婚前财产各归己有;婚后财产海尔冰箱、科龙分体空调各一台、四组合柜一套归王功臣所有,长虹29英寸彩电、小天鹅双缸洗衣机各一台、四组合沙发一套归赵云芳所有;王功臣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给付赵云芳房款 1万元。

  赵云芳和子女们对于这一判决并不认可,争议主要集中在房产是否应当定为王功臣婚前财产上。于是,赵云芳上诉到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改判。

  直到这时,这还仅仅是一场为财产分割的普通离婚案。

  2004年3月23日上午9时,这起离婚案的二审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12审判法庭开庭,庭审程序共有5项。

  “开庭前我和代理审判员闫明还商量,说老人岁数大了,双方都有代理人和律师,能不能老人不到庭。闫明说‘不中 ’。”5月9日,唐志军在开封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唐志军的担忧不无道理。离婚案一审中,身患高危疾病的王功臣出庭时,自己带来的救护车就停在法庭外,医护人员始终陪在身边。

  结果,唐志军不幸言中。

  庭审进行至第二项时,对方陈述完,作为赵云芳的代理人唐志军正在陈述时,王功臣突然发病,庭审中断。就在王功臣身边的救护人员抢救的同时,1000多米外的河南省电力医院救护车接到“120”指令也赶来抢救。

  一直在现场的唐志军对记者说,当时“120”医生来的时候老爷子已经不行了,但是他的家人坚持要求抢救,“120 ”的医生还是抢救了半个小时,最终没有抢救过来,最后“120”救护车空车返回。人一死,王功臣的家人就不太冷静了,冲过来打赵云芳及其女儿,被法警制止,并让打人者写了悔过书,罚款1000元。

  至此,唐志军认为此案已无法继续审理。“离婚案件审理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死亡,案件就应当终结,进入遗产继承程序。”他说。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继续。

  笔判阴阳两界

  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标注时间为2004年3月23日的“(2004)郑民一终字363号”民事判决书。判决书中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赵云芳、王功臣均系再婚,婚前缺乏了解,婚后未建立真挚感情,双方多次发生矛盾,夫妻感情已彻底破裂,应准予双方当事人离婚。上诉人赵云芳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其上诉请求,不予支持。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判决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一终审判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唐志军告诉记者,这个闻所未闻判活人与死人离婚的奇案是对我母亲人格的污辱,是彻头彻尾的枉法裁判。

  2004年6月8日,赵云芳向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递交申诉状。请求撤销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郑民一终字363号”判决书,裁定终结诉讼。

  在申诉状中,赵云芳认为,2004年3月2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二审王功臣与赵云芳离婚案,应采用普通程序,组成合议庭,但开庭时始终仅有代理审判员闫明一人独审,违反法定程序。2004年郑民一终字第363号传票,法律约定组成合议庭,可合议庭重要成员审判长李良熙,代理审判员李南始终未到庭。判决书、庭审笔录上却有李良熙、李南签名,这种所谓的参加庭审活动均为蓄意捏造,属违法行为。

  2004年3月23日,案件庭审程序定为5项内容,当庭审进行到第二项程序时王功臣突发疾病,当庭死亡。代理审判员闫明被迫停止审理。根据120指示,河南省电力医院救护车10时20分赶到现场,施救30分钟后(王功臣)无效死亡,120急救车撤离法院。代理审判员闫明理应将这一突发情况如实记录在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37条第三款规定“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应终结诉讼”。闫明在法定程序未完成,法律文书没完成,编造了庭审笔录,伪造了已死亡的依法当事人王功臣的签名和指印。强行判决,导致了一起活人与死人离婚的奇案的发生。闫明知道原被告年事已高,身患多种高危疾病,原被告家属提出是否由代理人出庭要求,遭闫明拒绝。王功臣最终当庭遭遇不测。

  申诉状中写道,24日,闫明、李良熙等人带着判决书,从郑州赶到开封唐志昌家,要求唐在庭审笔录上补签名,唐认为庭审笔录大部分造假,当场表示强烈抗议,拒绝签字。25日,唐要求再次查看庭审笔录,并在末页签署:1、王功臣系当庭死亡;2、二李(李良熙、李楠,编者注)未到庭;3、闫明一人审;4、程序非法,法官依法应终结诉讼。23日王功臣当庭死亡,判决书标注下达时间为3月23日,法院在24日要求唐志昌补签庭审笔录签名,在法律程序未完成之时,这是先判决后审理。

  唐志军认为王功臣死亡时间确认对案件至关重要,因此他找到郑州市殡仪馆,殡仪馆开出了王功臣遗体于2004年 3月23日送到殡仪馆停放的证明。

  2005年3月26日,赵云芳又向检察机关递交举报材料,控告闫明涉嫌民事枉法裁判。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唐志军气愤地说,本来案件很简单,只要按照法律程序走,我们什么意见都不会有。他们居然拿法律当儿戏,制造假的审判程序,伪造已死亡当事人的签字。人都死了,判决书送给谁啊!即使我们认可他们这个所谓的判决,被执行人不在了,他们怎么执行,怎么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这是天大的笑话。

  法院是否错判

  5月13日,记者来到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工作人员拒绝了记者对这起离婚案的采访要求。

  随后,记者在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了解到,检察院已经介入这起有关案件审理程序的调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当事人在接受调查时说,当时一方当事人当庭突发心脏病,打120抢救,在还没有死亡的抢救过程中,合议庭马上组织合议,判令离婚。

  检察院调查后认定,法院在审理程序上确存在违法事实。但是,判决书到底是当事人死亡前还是死亡后下的,很难判定。当事法官的说法是当庭口头下的判决,随后下达的判决书。

  正像唐志军认为的一样,王功臣的死亡时间是关键,这也给检察院的调查带来很大难度。唐志军认为,一方当事人当庭死亡,法院应当终止审理。检察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个案件的一审已经结束,进入的是二审程序。而且双方都已陈述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时候一方当事人突发心脏病死亡。审理案件的法官认为是可以下达离婚判决的。

  2005年4月19日,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给赵云芳发出不立案通知书,对于赵云芳控告闫明涉嫌民事枉法裁判,检察机关审查认为闫明的行为不够立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决定不予立案。

  4月21日,赵云芳提交了申请复议书,要求依法追究法官闫明的法律责任,同时撤销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 郑民一终字363号”判决书。

  与此同时,唐志军还在为母亲到处上访,唐志军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已经认为案件处理得不太恰当,应当纠正。

  一方当事人死亡后,其夫妻关系已自然解除,离婚诉讼继续进行已无意义。那唐志军提出的《民诉法》依据是否适用这起离婚案件?记者在采访时没有得到调查此案的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唐志军为记者找来了佐证材料。

  2003年3月21日,辽宁省鞍山市某法院判决李女士和黄先生离婚,双方当庭签收了判决书。然而就在上诉期满前一天的4月3日,黄先生突遇车祸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4天后的4月7日,黄先生终因医治无效死亡。此时,作为原告的女方突然改变了主意,提出要以配偶的身份继承男方的遗产并获得事故赔偿抚恤金。而男方的亲属则认为法院已判决双方离婚,女方无权继承遗产。

  由于一审民事判决的上诉期为15天,从双方签收离婚判决书的次日起算,到4月5日上诉期届满,但4月5日正好是周六,因此届满日期顺延至4月7日。李女士由此认为,黄先生死亡时仍在上诉期内,离婚判决没有生效,双方的婚姻关系仍然存续,所以她有权以配偶的身份继承亡夫遗产并获得事故赔偿抚恤金。而黄先生的亲属则认为法院已出具了离婚判决书,而且离婚是由李女士主动提出的,双方的婚姻关系已经解除,李女士无权提出上述要求。为此,双方又找到法院,黄先生的亲属要求法院出具判决生效证明书,而李女士则要求确认判决不生效。

  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非常罕见,围绕着一审判决的效力问题,法院内部也有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死亡的,应当终结诉讼。黄先生既然在上诉期内死亡,此时一审判决并未生效,因此应当裁定终结诉讼,确认双方的婚姻关系为自然消亡。另一种观点虽然也同意确认双方的婚姻关系为自然消亡,但认为案件已审理终结,无权再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而应提起再审,撤销原判决并裁定终结诉讼。与此持相反观点的则认为,离婚诉讼是由李女士提起的,而且双方均同意离婚,因此应当在尊重双方真实意思的前提下,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推定判决生效,从而防止李女士利用法律漏洞获得额外利益。

  最终,法院根据案情仔细研究了相关法条,认为案件的审理过程不仅指案件判决以前的审理阶段,还包括上诉期,这起案件的情况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终结诉讼适用条件,依法裁定诉讼终结。这就意味着,黄先生死亡时双方的婚姻关系仍然存续,李女士可以配偶的身份继承黄先生的遗产并获得事故赔偿抚恤金。

  在结束河南的采访时,唐志军告诉记者:“我现在有理有据,有信心把官司打赢!”

  审判机理与正义

  日本民事诉讼法学者谷口安平教授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追求完全的实体真实往往不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程序正义,实现程序公正。

  对此案的采访中,唐志军为母亲追求审判程序正义,实现程序公正的诉求已超出对案件事实的争议。

  唐志军在认为法院不应该下达离婚判决的同时指出了一个关键,审判活动当中只有代理审判员闫明一人,这是违法的。

  我国民事、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法都规定,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组织形式有两种,即独任制和合议制。在民事诉讼中,除第一审程序中的简单案件适用独任制进行审判外,二审、再审、重审及一审中的非简单民事案件,一律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

  在我国合议庭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对于这一审判制度,苏州大学法学院博士张永泉从机理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已经认定的案件事实基础上,法官理解和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同对事实的认定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不同的法官因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品德、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潜在的好恶心理等个人因素不同,对同一法律条款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使得裁判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实行合议庭审判,依据多数法官的意见裁判,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理解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或限制这种不确定性,抑制主观偏见,使裁判尽可能地体现出法律的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法官是公正的象征,法官通过其对审判权的行使所作出的裁判,向社会公众昭示正义,引导人们的行为。在审判中,法官是独立行使其审判权,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不当干扰,就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内在本质要求而言,任何外在力量都不能影响法官对其审判权的行使。即使外界认为法官行使审判权不当,也只能在法官作出裁判以后,由当事人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等救济途径纠正不当的裁判,而不能在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施加影响。然而,法官也是普通的人,具有人的本性,也可能因某种因素的影响,或者在某种情况下不当行使其审判权,甚至滥用审判权。因此,对可能出现的审判权的滥用和不当行使,只能通过合议庭成员平等行使审判权所产生的制约力量来防止。

  在郑州,有一位检察官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事实,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现实情况却是,基层法院人手不够,各有各的案子。审判员多的每年300起,少的也有200起。受理,开庭调查,写判决书,送达。有的案件一开庭就是半天。合议庭人员一起参加,谁的案件都判不完。实际情形经常是一个人审理然后叙述案情,合议庭几个人再下判决。

  这种窘况并非郑州独有。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 年全国法院受理的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数量总计达到808万件,比1993年的459万件增长76%.审判力量严重不足。2005年将先期为地方法院补充政法专项编制12782名,用于补充审判力量的严重不足和支持书记员管理制度改革。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