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蒙汉文化交融 追溯二人台发展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1:36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 “通过对二人台产生的背景、传播和发展的途径、范围、唱腔及其旋律特征和伴奏乐器的研究发现,二人台与所属文化的脉络其实就是蒙汉文化的交融。”8月8日,在包头市举行的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李红梅如是说。8月9日,在包头市举行的中国·首届阴山文化论坛上,包头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野亦表示,“诞生于晚清年间的二人台,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打着蒙汉两族文化交融的烙印。”

  ★二人台产地之众说纷纭

  相传,二人台的创始人是蒙古族民间老艺人老双羊。老双羊是土默特旗人,自幼从事民间文艺活动,在光绪初年,69岁的老双羊为吸引群众,尝试与其儿媳妇化妆演唱,结果大受欢迎。于是当地许多打坐腔的艺人纷纷采用这种形式,“二人台”由坐腔形式转变为“化妆演唱”便由此开始。

  中央音乐学院的相关专家通过在山西河曲广泛细致的调查后认为:二人台形成于内蒙古。据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榆林小曲》一书中亦有类似观点:“大约六七十年前,经过一位萨拉齐(绥远省)蒙古族老艺人老双羊同几位汉族艺人合作,创造了一种简单的化妆演唱形式……这就是现在流行在绥南、陕北和晋北、晋西一带的二人台”。

  对于二人台的起源地,包头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李野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关系,我从1950年接触二人台开始结识了众多的二人台老艺人,他们的说法大同小异:二人台产生的年代,约清光绪年间;二人台的发源地是萨拉齐(今包头市土右旗),而二人台的主要创始人是老双羊。”

  ★二人台起源之现实背景

  据中国戏剧史家考证,自元明杂剧衰败以后,各地方戏曲剧种丛生,它们多以发源于陕西的秦腔为宗师,结合各地不同的乡音乡曲形成各不相同的梆子腔。但包头所处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却没有自己的梆子戏,只能说是邻省地方戏曲(如山西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秦腔等)的流布地区。

  包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歧表示,“晋商与晋陕

移民必然带来大量的中原民俗与文化和包头所处的边塞地域文化、民族杂居的人文文化相撞击、抗衡、交流、融汇,最终形成别具特色的西口文化。就在这种背景中,才出现了早期的包头戏剧活动。除山西梆子、河北梆子、
京剧
、评剧‘大戏’之外,这期间还在包头地区产生了一个更具‘西口文化’特色的,亦即融汇了蒙汉两族艺术营养的新的地方剧种——二人台。”

  长歧还告诉记者,“戏剧等艺术活动的兴衰起落,在某种程度上能折射出一定社会阶段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从晚清末年寺庙乐楼的搭建到专业剧院的诞生,从酬神社戏在包头的首演,到各剧种的纷至沓来,这期间,包头的戏剧活动始终与西口文化息息相关,伴随着包头的城市化进程,戏剧种类的繁多也标志着包头这座移民城市的形成。”

  对此,李红梅则认为,“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汉族人民在习俗上有很多是相融的,在艺术形式上也是相互借鉴的,内蒙古地区的民歌本身就具有交融性,并且方言也很接近。由于当时低下的生活水平和交通的闭塞,居住在山区、高原的劳动人民多数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于是他们就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这就形成了融入俗语、窜话、歇后语、曲艺、戏曲等多样的艺术形式。此外,历史上的大量移民,又使得晋、陕、蒙的山歌在内蒙古境内广为融合,为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发展奠定了丰富的音乐基础。”

  ★二人台流变之草原文化内涵

  在内蒙古地区这样一个“五方杂处”的移民地区,多种艺术的汇集交融必然会产生变异,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二人台正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体现。

  在晋、陕、蒙境内,二人台音乐经过晋陕地区的黄土文化与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跌宕、辽阔、悠扬、朴实、粗犷等审美特征。这与内蒙古西部地区劳动人民的朴实、乐观的个性有直接关系,它既不像内地民歌那样简朴、细腻,也不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歌曲那样高亢、辽阔,而是兼备二者之长,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出二人台音乐中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深刻内涵。

  包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歧告诉记者:“蒙古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本地居民按照传统习俗每逢喜庆婚娶皆聚众歌舞,娱乐游戏,以尽其兴。彼时多演唱蒙古曲,迨后,大量内地移民带来了山、陕民歌等内地民间艺术。蒙汉两族的民间艺术在土默川一带经多年的流传、融汇、互相影响,互相交流,许多村落的民间艺人聚集知音、广结同好,经常在一起清唱自娱,俗称‘打坐腔’。后来,这种单调的打坐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于是蒙古族艺人云双羊及其伙伴首开化妆表演之先河,并使之成为有人物、有情节、‘以歌舞演故事’的地方小戏。”

  二人台的诞生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在民族杂居的特殊地域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创建、培植的艺术之花。二人台自此演唱内容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表演手法日趋翻新,有丑、旦行当,艺人由季节性演唱改变为半职业性与职业性。百余年里,二人台的萌芽、衍生、发展、流变凝结了蒙汉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内蒙古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群众文化娱乐的必然结果,也是晋、蒙、陕、冀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