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连吃四顿毒蘑菇 15岁少年不幸死亡(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29 央视《生活》 | |||||||||
山里人吃蘑菇是很平常的事 央视《生活》11月3日播出《路边的野菇不要采》,以下为节目内容。 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东各塘村,是一个只有200多户居民的小山村,2005年9月,短短数日发生的事情让这个几十年来都平平静静的村子一下了起了波澜。 毒从何来
2005年9月10日是一个星期六,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东各塘村的村民像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谁也没想到,到下午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变故降临到了这个村子。 村民:有几个人呕吐,拉肚子,头痛头晕。 15岁的唐志斌是一名中学生,平时住在学校,周末,他从镇上的学校回到了家,9月10日这天晚上,他感觉到了难受。 唐志斌妈妈:我以为他吹风扇吹感冒了,最后他自己拿了几个感冒通吃,吃了也是一样吐。 看着孩子一直呕吐,第二天,唐志斌的妈妈决定带他到连州市人民医院去诊治,没想到,走在路上,唐志斌的妈妈也开始呕吐。 唐志斌的妈妈:一路都在吐。 一种不祥的气氛笼罩着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东各塘村,他们究竟是怎么了? 连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成大夫和张大夫,当天给东各塘村送来的病人进行了诊治。 大夫:当时我们考虑是急性胃肠炎,也不排除食物中毒。我们就给他做催吐、洗胃。 当天晚上,连州市人民医院接到求治的东各塘村村民已有十多人,症状大体相同,都是呕吐、腹泻、头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村民同时出现这样的病症呢?如果是急性胃肠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食物中毒,那又是什么东西导致的中毒呢?急诊科的赖主任在对患病村民的病史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了一个细节。 赖主任:病人都在同一个村子,又有采食野蘑菇的病史。他们的症状基本上相同,我们怀疑他们是食物中毒、野蘑菇中毒。 接到医院的报告后,广东省连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出了两个调查小组,分别赶往连州市人民医院和东各塘村,开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疾控中心主任:医生认为是吃蘑菇引起的,我们要搞清楚到底是不是传染病,是野蘑菇引起的,还是由其他食物引起的。 赶往医院调查的工作人员提取了患者的呕吐物,肛门试纸,前往东各塘村调查的工作人员提取了村民的饮用水小样,收集了村民家中吃剩的野生蘑菇,疾控中心连夜对这些样品进行了检测。 疾控中心主任:水啊,呕吐物啊,肛门试纸都没有异常的情况,都没有发现致病菌,井水也没有受到什么污染。 排除了其他致病的原因,最后听疑点集中到了那些从村民家中收集到的野蘑菇上。 祸起蘑菇 9月12日,就在连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想办法对这些蘑菇样品进行检测的时候,部分住院村民的病情突然发生了变化,患者中,1人病重,4人病危,病危的患者中就有15岁的唐志斌。 9月12日当晚,广东省阳山县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黄瑞枝赶到了连州市,并对那9种蘑菇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中4种属于有毒的蘑菇,它们分别是:臭红菇、土黄红菇、灰托柄菇和棕黑丝膜菌。随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也受邀对村民采食的野生蘑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检测,再次得出了同样的鉴定结果。 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最毒的一种应该是那个灰花纹鹅膏(灰托柄菇),灰花纹鹅膏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两大类毒素,吃了以后,会抑制人体内的一种R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受到抑制后,整个细胞就停止了。 微生物专家的调查结果确认,大路边镇东各塘村的村民就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虽然这一结论给诊疗工作提供了依据,也肯定了医院已采取的对症治疗的方案,但医护人员却无法从中获得更有多的解毒办法。 连州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对于毒蘑菇中毒,世界上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很有效的解毒方案,所以我们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由于村民是把多种野生蘑菇混在一起食用,食用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入院的第三天,由于中毒较深,肝肾功能和心肌受损,两位村民不幸死亡,七天后,15岁少年唐志斌也抢救无效死亡。 9月13日连州市卫生部门开始通过媒体和张贴告示的形式,提醒群众不要再采食野生蘑菇,并要求所有进食过野生蘑菇的人进行登记和检查。从9月13日晚上开始,连州市几家医院联合对进食过野生蘑菇的村民先后进行了330多人次的排查,到9月17日,共查出有142位村民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其中有31名中毒较深的村民入院进行治疗。而从9月11日部分村民发病到10月8日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其间共有5名患者死亡。 仅仅是因为食用了野生蘑菇,五位村民被夺去了生命。我们从广东省卫生厅了解到,最近5年里,仅广东省就发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6起,中毒94人,共计死亡13人。正因为进食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在各地多有发生而且死亡率较高,一直以来,广东省各级卫生部门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告诫人们:不要采食野生蘑菇,连州市大路边镇东各塘村的人们也知道食用野生蘑菇有危险,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采食野生蘑菇呢? 夏秋季节是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而对于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东各塘村的村民们来说,每年5、6月份到村后的后龙山上采食野生蘑菇也早已成为多年来不变的习惯。虽然因采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但这些事件从没有在东各塘村发生过,所以,东各塘村的村民们一直延习着采集野生蘑菇的习惯据村民们讲,他们所以能从多种野生蘑菇中挑出可以食用的种类,完全是靠上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 村民:有红有绿,还有紫色和黑,还有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听老人家说,这种都可以吃。 但是,今年却比较特殊,也许是由于气候的原因,今年5、6月份,村后的后龙山上并没有见到什么蘑菇,而直到9月初的一天,村子里的一位老婆婆才突然发现了野生蘑菇的踪影。 老婆婆:最初我是从连州市场看见有红菌卖,就想我们那里可能也有这种红菌。我就到后山岭岗捡菌,发现有红菌,杂菌。 老婆婆从后龙山上采到了一箩筐蘑菇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随后,村民们相继开始上山去采摘蘑菇,由于第二天恰好是周六,许多放假在家的学生也纷纷加入到了采摘队伍中。为了防止误采误食有毒的蘑菇,村民们在采摘和食用前,还都把这些蘑菇与往年吃过的进行了一番比较和检查。 村民:外表看上去基本相似。 村民:一个一个都看过。统统吃过的,没有一种不吃过的。 很快,这些新鲜的野生蘑菇就摆到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而且很多村民们都感到,今年的蘑菇好像比往年采的要好吃一些。 村民:甜都是一样的甜,就是有一点点脆,去年吃的没有脆的。 唐志斌妈妈:就是我和大儿子吃的多,星期六吃了三餐,星期五一餐。 唐志斌的妈妈说,唐志斌就是在两天之内连续吃了四餐蘑菇之后才开始发病的。每次想起当时的情景,她的心里就充满的悲痛和后悔。 唐志斌妈妈:如果星期五、星期六他没有回来,就害不到他了,是我害了他,如果我不去捡回来吃,他就没有事。 而对于其他经历过一次生死的村民们来说,想起当时的情景时,都还是心有余悸。 村民:现在一听蘑菇就怕,以前买的冬菇现在都不敢吃了。怕死了。以后不敢去采了。 民间方法存在误区 村民们在后怕和悲痛的同时,还对一件事感到不解,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是这样采食野生蘑菇的,为什么往年5、6月份采食的野生蘑菇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中毒,而今年9月份的野生蘑菇和以前的种类一样,却会带来这场灾难呢? 看上去,采回来的野生蘑菇和往年的没有什么分别,为什么这次采回的蘑菇却变成致命的毒菇了呢?微生物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蘑菇种类生长的季节不同,9月份的野生蘑菇和5、6月份的野生蘑菇应该不是同一个品种。 阳山县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黄瑞枝:他们看见蘑菇的样子相似,就以为是可以吃的了,其实它们不是一个品种。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区分出来,就算我们搞这一行的,也要借助显微镜才好分辨,人们认为是一样的东西,其实是包括好几类。 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教授介绍,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蘑菇种类多达1300多种。包括含有轻微毒性的毒蘑菇在内,我国境内已知毒蘑菇的种类有400多种。由于蘑菇的种类繁多,而且很多蘑菇的品相也非常相近,用肉眼很难区分是否有毒,另外,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一些人为的因素,比如植树造林也会引进一些新的植物类型,随之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村民不认识或难以辨别的蘑菇种类,这样就更增加了分辨的难度。 李泰辉:有几大类群毒性比较大,比如说鹅膏属、红菇属,还有一些其他的长在粪上的种类,像长在牛粪、羊粪上的蘑菇,有毒的种类相对比较多,还有一些容易变颜色的,比如说受伤了以后变红,变蓝,这些种类有毒的比例也比较高,但是不绝对。 除此之外,专家还特别指出,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毒蘑菇的方法也不完全可靠。 第一种说法: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 李泰辉:这种白色的蘑菇,它也不鲜艳,但是它的毒性非常强。 第二种说法:跟米饭,银器,大蒜等起反应,变黑色的那些蘑菇有毒。 李泰辉: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蘑菇毒素和那几样东西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第三种说法:容易变色的,或者是破损后有液体流出来的蘑菇是有毒的。 李泰辉:通常,变颜色的种类有毒的比例稍微高一点,但是,有一些能变色的蘑菇,或者是有液体流出来的蘑菇,也是可以食用的。 第四种说法:有毒的蘑菇不长虫 李泰辉:实际上呢,很多毒蘑菇都长虫。 野生毒蘑菇所含的毒素非常复杂,一旦误食,救治起来的难度比较大,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所以,虽然野生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最好还是不要随意采食,也不要到一些不可靠的小贩手中购买食用。口福固然重要,但生命更重要,我们要提醒您,山里的野生蘑菇千万不要随便采。 播出时间: ·CCTV-2 ·首播周一至周五19:35-20:25 ·重播次日14:45--15:35 线索征集热线: ·移动用户发短信到8003315 ·联通用户发短信到9850315 ·小灵通用户发短信到9999315 ·热线电话:010-68579889转315 ·e-mail:315cctv2@vip.sina.com 相关专题:央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