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幸福的第二法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1:36 中国新闻周刊 | |||||||||
单身:幸福的第二法门 “班那德太太整天发愁的就是如何顺顺利利地将五个女儿嫁出去”,这是18世纪末著名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开头,但是奥斯汀自己的妈妈终于没有看到女儿出嫁的那天,据说青年时失恋的打击使得奥斯汀永远选择了孤独。而这条路始终不乏才女名伶。“我将以单身终身。”1933年,好莱坞女神葛丽泰·嘉宝在影片《克里斯蒂娜女皇
美国现代舞蹈家伊莎贝拉·邓肯打破了这种悲悯。她公开保持单身,以叛逆的昂扬迎向传统。邓肯热烈的情爱生活以及无拘无束的肢体语言,征服了美国,也征服了对单身不幸的偏见。但对单身人群的歧视在欧美仍然存在了较长的时间,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新女权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和同性恋权益运动兴起,以及性解放运动的蓬勃汹涌,使得很多年轻人在单身时就可以有性伴侣,女性开始进入劳动市场自食其力,结婚的年龄日益推迟,人们的“单身期”增长,但在男女关系上始终比较活跃,一些基督徒一直单身,因为信仰的原因,他们不会和人有非婚姻的关系,所以基本都是禁欲的。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兴起了单身热潮,单身生活方式逐渐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虽然就欧美社会的主流观念而言,“单身”还不能算常态,主流社会正常人还是要结婚或有稳定的男女朋友关系。但是,欧美社会个人主义的价值,注重隐私和个人选择,对于“非常态”的宽容比较高。而长期的物质和文明发展的结果造就了人们新的情感观,即更强调浪漫的情爱追求和情感的满足,强调社会每个成员自身的观点和感觉更加重要,婚姻作为一种天经地义的制度日益受到了挑战,一是婚姻从制度婚姻变成伴侣婚姻;二是个人婚姻更强调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从而导致婚姻的“去制度化”,此种背景下的单身更加自由自在。 如今,美国的单身也好,离婚也好,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虽然也有人终身未婚,但统计表明,大部分的女人在她们50岁之前最终会结一次婚。★ (本文感谢纽约Syracuse 大学潘小燕女士资讯提供)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