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山湘女回故乡专题 > 正文

湘女故事:弟弟永远留在了新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8:20 都市消费晨报

  文/图 本报记者 彭方均 实习生 赵静

  姓名:赵爱兰

  籍贯:湖南湘潭市

  年龄:74岁

  进疆时间:1952年3月8日

  53年前,怀着对神秘西北的好奇,对军队生活的向往,19岁的赵爱兰和工友黄淑君一起离开了故乡湘潭,辗转来到遥远的西北边陲——伊犁。在这片土地上,赵爱兰从扎着小辫的湘妹子,成了现如今两鬓斑白的老人,她惟一的弟弟也长眠在了这里……

  12月9日,天空中下着些小雪,我们来到家住河滩南路市民政局家属院时,闲不住的赵爱兰老人正在忙着收拾屋子。

  “妇女节”出发“劳动节”到

  1952年,19岁的赵爱兰还在湘潭市做军鞋,这些鞋子都给送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活动此时正在湖南的各个角落轰轰烈烈地展开着,被热情感染的赵爱兰想象着新疆的美景,憧憬着自己穿上军装的威武,在工友的鼓励下,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鞋厂的老人们劝我,说新疆又远又苦;父母也劝我,因为我走了后只有一个弟弟。”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赵爱兰的热情,1952年3月8日,她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一路上,赵爱兰和湘女们一直沉浸在憧憬和幻想中。“走了快两个月,才到了‘迪化’,那天是五一劳动节。”赵爱兰说,漫长的路途和一路的的荒芜让她对新疆有了新的认识。

  蒙古包都被风刮走

  赵爱兰被分到的是伊犁。那时候的伊犁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赵爱兰和战友门只得住进了蒙古包。

  “我们高兴得很呐,因为从来没有住过蒙古包啊!”赵爱兰说,但每天晚上戈壁滩上的风都大得好像要把蒙古包连根拔起一样,他们常常会在半夜被吵醒。

  终于有一天半夜,“哗”的一声,蒙古包的顶棚被风吹跑了,睡梦中的赵爱兰又惊又冷,与战友们抱成一团的她,第一次偷偷地在被窝里流下了思乡的眼泪。

  经过一年多的劳动,戈壁滩已经没有了往日荒凉的模样,赵爱兰也习惯了住“地窝子”的生活。“在有坡度的地方,挖上一个大坑,上面安一个木板和苇草做成的顶棚,你还别说,真的是冬暖夏凉,比住蒙古包好多了!”赵爱兰笑着回忆道。

  弟弟永远留在了新疆

  赵爱兰说,自己是个不孝的女儿,除了几十年来从来没能好好的照顾父母尽到孝道外,当父母把惟一的弟弟送到新疆交给自己后,自己却让弟弟永远留在了新疆。

  1959。赵爱兰的弟弟从湘潭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新疆投奔赵爱兰,在61团作了一个普通的会计。

  “弟弟性格内向,快30了都还没找对象,我们都很着急。”但还没来得及给弟弟张罗一个对象,赵爱兰就发现弟弟生病了。

  “别人怎么摔都没事儿,他轻轻一碰就血流不止,后来我才知道那叫败血症。”不久后,弟弟去世了,这件事让赵爱兰难过了好多年,因为她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赵家惟一的男丁。

  夏天穿着棉大衣回湖南

  1967年,赵爱兰终于有了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她带着最小的儿子和为父母精心准备的新疆的土特产,杏干、葡萄干、哈密瓜干,踏上了回乡之路。

  那时候,赵爱兰已经主动申请到了霍尔果斯附近的61团工作。从61团坐了一夜的拖拉机,才到了伊宁市;三天班车,好不容易才到了乌鲁木齐。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终于看到了家乡的草木,又坐了三四个小时的汽车,赵爱兰才到了湘潭。

  记忆中熟悉的街道早已变了模样,赵爱兰只依稀记得自己家附近有一座鲁班庙。几经周折找到破庙,才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家。一进家门,赵爱兰与母亲就抱头痛哭起来,因为这个分别太长,已经15年了。

  赵爱兰的小儿子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夏天,母亲却一直带着一件棉大衣,提不动的时候还会穿在身上,他就是一路牵着棉大衣的衣角,走进了外婆的家。“离开新疆走的时候是夏天,可回来的时候就是冰天雪地了,我只能穿着棉大衣回湖南了!”赵爱兰无可奈何。

  1982年退休后,赵爱兰回过几次湖南。“现在生活好了,我也坐飞机了,3个多小时就到长沙,方便得很呐。”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天山湘女回故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