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解读现代汉语版《蒙古秘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9:47 内蒙古晨报
解读现代汉语版《蒙古秘史》(图)

阿斯纲向记者介绍现代汉语版《蒙古秘史》 内蒙古晨报记者 胡红波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 2月21日下午,阿斯纲的手机来电忙碌不停,这缘于他特殊的职业——新华社记者,但有一点与往常不同,电话里呼和浩特几家大书店的老总们“抢”着向他“请求”买断亦或垄断他与特·官布扎布的新作《蒙古秘史》的销售权。

  阿斯纲与特·官布扎布的翻译大作《蒙古秘史》成了地地道道的畅销书,这一点是两位作者在倾其心血时远远没有料到的。

  “火!它在呼市的各家大书店排行榜上一直高居榜首。”操着一口略显僵硬的普通话,阿斯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如是坦言。

  《蒙古秘史》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阿斯纲为什么想到翻译《蒙古秘史》?

  ★一本千年“天书”

  对于此前多名作者写就的《蒙古秘史》,阿斯纲说,由于语言艰涩,一些语句极其深奥,甭说一般的读者看不懂,即便是大学教授如果不进行三至四次的阅读,其中的深意恐怕也不能领悟,许多人甚至用千年“天书”来形容《蒙古秘史》。这是自己改用现代汉语版翻译此书的最大动因。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读者一直想了解《蒙古秘史》,但每每因为语言的艰涩而放弃。生活中这种现象太多了,我就想出版一部通俗的《蒙古秘史》。”阿斯纲分析自己的理由。

  ★蒙古民族第一部书面作品

  据阿斯纲介绍,《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第一部书面作品,是一部全景式、大跨度记述蒙古高原游牧生活和成吉思汗旷世伟业的宏大史诗。“从它写成的那天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当时,它被视为蒙古汗国黄金家族的国史‘秘笈’,并被珍藏在避人眼目之处。过了一个半世纪,随着这部被定为‘事关外禁,非可令外人传写’的作品才落入明朝文人之手,迎来了可以传写、流传的时代性机会。”

  阿斯纲说,遗憾的是,经过明朝文人对它畏兀儿体蒙古文的音写、旁译及向汉字的转化,不仅导致了蒙古文原本的消失,也因音写、旁译等转化形式的复杂,使该书变成了一部难以解读的“天书”。这部“天书”再经几百年的沉寂,终于在19世纪开始浮出水面,并引发了持续至今的研究热潮。之后,再经过中外专家百余年的研究,这部“天书”得到了成功的复原,并于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经典名著。至此,《蒙古秘史》基本走完了从禁书到“天书”,再到世界名著的路程。

  ★将名著转化成大众文化产品的背后

  《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的祖先留给后代和世界的神奇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名著,但它未能像其他世界名著那样走近广大读者。

  阿斯纲说,蒙古文版《蒙古秘史》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复原和向现代蒙古语的转化,它已经成为精通蒙古文读者百读不厌的作品,是来自古代蒙古高原的旷世独白。

  《蒙古秘史》作为具体表现游牧民族真正生活的作品,它的旷世韵味,它的波澜壮阔,它的细致入微,它的惊心动魄,它的大气酣畅的英雄主义气概,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精通蒙古文读者,可是这样一部让人痴迷的作品为什么未能走近不懂蒙古文的广大读者?阿斯纲说,我们对大众读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这部神奇的作品始终未能被转化成适于广大读者欣赏和阅读的大众化的文化产品。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蒙古秘史》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他们按各自的方式研究和介绍《蒙古秘史》,出版了许多汉文版的《蒙古秘史》。但是这些《蒙古秘史》基本上属于学者们各自的研究成果,大都悬浮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与广大读者隔着一层心理距离,使读者始终保持了一个敬而远之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萌生了将这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转化成大众化的文化产品的理念和冲动。”

  ★《蒙古秘史》与文化产业

  阿斯纲认为,现代汉语版《蒙古秘史》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打造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现代汉语翻译出版《蒙古秘史》主要是依托内蒙古正在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这一时代背景。”

  阿斯纲说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文化,更多的则是为了通过发挥特色文化的产业潜能,促进社会与经济的长足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除了对特色文化的底蕴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研究挖掘和积累丰富的文化遗产之外,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努力将它转化成民族的、大众的、世界的文化产品,形成贯通的理念链、叠加的价值链和复合的产业链,不然,我们只能继续停留在挖掘、探究的循环中,不能在一体化进程下的市场层面上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