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千年悲情美女再现大义新形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7:27 内蒙古晨报 | |||||||||
《昭君出塞》和匈奴传奇“三部曲”上市 内蒙古晨报记者 冯程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侯伊玲 荆国栋) 名垂千古的王昭君已成为匈汉友好的使节,为后人世代传诵,座座青冢(昭君的衣冠冢)表达了后人对她的一腔思念。不少文人墨客书写这段历史。 日前,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包头市青年作家胡刃同时出版了4部长篇历史小说——《昭君出塞》和匈奴传奇“三部曲”(《金戈枭雄》《和亲大道》《塞上烽烟》),
★胡刃笔下的昭君:深明大义 “《昭君出塞》共分为三篇,分别为少女昭君、宫女昭君和塞上昭君”, 胡刃在谈到自己写的书时说:“我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既孝顺、贤淑又刚烈、机敏、正直、大度的巾帼英才”。 胡刃说,少女时代,昭君的家乡发洪水,昭君一家四口身上无衣,腹中无食,母亲又患重病。为了能使病中的母亲得到很好的休息,昭君在睡觉时裸露四肢,把蚊子引到自己身上;为了给母亲治病,昭君自卖自身;为了能使母亲痊愈,昭君一口一口为母亲吸脓血。 昭君当婢女时,备受欺凌和侮辱,毛延寿偷钱为她赎身,昭君正义凛然,她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严辞拒绝了毛延寿,对毛延寿固有的好感也消失了。后来毛延寿被皇室召进长安,其前途不言而喻,可毛延寿用尽手段,昭君就是拒他于千里之外。 提到昭君的机敏,胡刃说:这是他写昭君得意之笔。长寿神仙堂的玄机道人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千方百计地想把余郎中挤走。他给余朗中开出十八味药,“老来少,顺气丸,家不散,父心宽,黄连苦,苦黄连,甜如蜜,比蜜甜,身无主,左右难……”就按约定,余郎中如果拿不出这十八味药,药店就得全部归玄机所有。昭君把这十八味药一一破解。 昭君入宫后,因为秀女太多,汉元帝命毛延寿把秀女的容貌一一画出,皇帝按画选择秀女侍寝。大多数秀女为此向毛延寿行贿。昭君对毛延寿行径极为鄙视,她不但不贿赂毛延寿,反而戏弄他。毛延寿对昭君由爱而恨,在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个“克夫”的痦子,致使昭君进宫数年,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召见。外表和善、居心叵测的王皇后和心地险恶、手段毒辣的傅姬借李娘娘怀孕之机,阴谋陷害昭君和李娘娘。然而,阴差阳错,昭君逃过一劫,李娘娘却小产致疯。所有宫女、太监都离她而去,只有昭君,数年如一日,精心服侍在李娘娘身边,她对皇帝和皇宫彻底绝望了。 以往文学作品写到昭君离开汉宫就结束了,而胡刃的《昭君出塞》则把故事延伸到草原,在大漠天低四野圆,黄沙千里人绝烟的单于庭,昭君过着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乳酪的游牧生活。 胡刃另一处得意之笔是他成功地塑造了一条单耳狼。单耳狼在扑咬蒙面刺客时,无意中救了昭君。呼韩邪单于狩猎时,单耳狼突然扑咬祁连花,昭君感激单耳狼的救命之恩,放走了单耳狼。祁连花阴谋败露后,她挟持昭君,试图做垂死一搏,此时单耳狼从天而降,咬断祁连花的脖子。如此凶猛的单耳狼在昭君面前却像一条温顺可爱的通解人性善恶的小狗,一人一狼,在草原上塑起一座永恒的雕像。总之,在作家胡刃的笔下,昭君形象鲜活,个性突出,有胆有识,栩栩如生。 ★历史上的昭君:化干戈为玉帛 当谈及历史上的昭君时,作家胡刃侃侃而谈,相传,昭君出生在西汉南郡秭归县北部山区的宝坪村,昭君出塞之后,宝坪村改名为昭君村。昭君村于公元260年划归兴山县,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正史与昭君相关的记载只有600余字,而且散见于《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 在提到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时,胡刃说:其实,匈汉和解是从公元前51年开始的,呼韩邪第一次来汉廷向汉宣帝(也就是元帝的父亲)称臣时,和平的种子就已经生根发芽。而昭君出塞是公元前33年,前后相差18年。事实上,昭君出塞是把匈汉友好延续了40年,这才是昭君出塞的贡献,昭君因此名垂千古。 胡刃说:昭君出塞之前,连年战火狼烟,涂毒生灵,民不聊生。匈汉两族人民无不渴望和平,无不期盼匈汉和解。尤其是匈奴,虽然汉军停止了对匈奴的进攻,可匈奴内部的战争持续了20余年,从贵族到平民,思安之心日切。而汉朝历经数十年的征战,国力也大大衰弱,人们也对战争深恶痛绝,昭君出塞恰恰给匈汉两族人民构筑一个和解的平台,化干戈为玉帛。 说到昭君的为人,胡刃讲:应该说,历史上的昭君是深明大义的,不然,以她姿色,要想报复汉王朝,发动一场战争并非不可能。隋朝时期的千金公主就因唐灭了隋决心为父报仇,千金公主蛊惑突厥可汗屡次进攻唐朝。史书上虽说昭君“积悲怨”,可她却没有像千金公主那样反戈一击,从阴山南北游牧民族留下的大量青冢(昭君的衣冠墓)来看,草原上的各族人民是非常怀念昭君的,这充分说明了昭君在游牧民族心中的崇高地位。 ★以往作品:主题悲、怨、叹 提到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昭君时,胡刃滔滔不绝:关于昭君故事,最早见于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晋朝人葛洪(也有资料说是南北朝时梁朝的吴均)在《西京杂记》中把毛延寿与昭君联系在一起。元代著名的剧作家马致远把昭君的故事推到顶峰他在《汉宫秋》杂剧中说,毛延寿在昭君脸上画痦之事败露后逃到匈奴,他把昭君的画像献给了匈奴单于,单于率百万雄兵进攻汉室,要昭君嫁给他方肯罢兵。虽然昭君和元帝相亲相爱,百般缠绵,怎奈汉朝国弱,元帝只得忍辱命昭君出塞。昭君为报元帝之恩,在出塞途中投黑水河自杀而亡。 此后,昭君的名字便与“悲”“怨”“叹”联系在一起。直到20世纪20年代,昭君才从这种格调中走出来。 郭沫若1923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故事中讲昭君3岁丧父,母亲收养了一个异族男孩为王家继承人,族人为了霸占昭君家的财产,极力排斥这个男孩,昭君和这个男孩相继长大,相互爱慕。族人眼看得不到昭君家的财产,就逼昭君参加皇帝选秀。昭君入选,那个异族少年投江而死。呼韩邪单于来汉宫求和亲,谁都不愿到塞外受艰辛之苦,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嫁给呼韩邪单于。 1978年,曹禺先生写了一部话剧《王昭君》,剧中赋予昭君有胆有识、大义凛然的形象。她嫁到北漠之后, 和呼韩邪两情相悦,过着幸福的生活。 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的长篇小说《王昭君》中也说昭君受毛延寿陷害,一直见不到汉元帝。数年后,呼韩邪来求和亲,昭君毅然请行。当元帝见到貌美无双的昭君时,追悔不已,于是封昭君为明妃。昭君以国家利益为重,她放弃了明妃的封号,说服了元帝,走上了出塞之路。 说到此,胡刃似乎有种解脱感,他说:有了这三部大“戏”,才从根本上扭转了两千年来昭君的悲剧形象。 ★古今名家对昭君出塞的评价众说纷纭 谈及古今名家对昭君出塞的评价,作家胡刃说:从东汉末年蔡邕完成《琴操》到现在的1800年间,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词达700多首,这在中国诗词史上极为罕见。可见,人们对昭君出塞关注程度。这些诗词中,哀怜昭君离家远嫁的最多,有的甚至把昭君出塞说成民族屈辱,把昭君再嫁说成不顾廉耻。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昭君在晋时,因避司马昭的讳而称王明君)观点十分突出,对后世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以至唐代大诗人李白也说:“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认为昭君出塞无关民族和解、起不到止戈息马作用的是耶律楚材,他写道:“延寿丹青本谎君,和亲犹未敛胡尘。”贬低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 唐代诗人王睿从自身的观点出发,他写道:“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种评价虽然代表一部分市井平民的认识,但也算是客观。 胡刃的观点十分明确,绝大多数文人墨客因为仕途不顺,或对当朝不满,他们把自己在官场上的失意嫁接到昭君头上,以至在诗文中咏叹昭君“明珠暗投”“怀才不遇”,这才是造就昭君出塞悲剧的主要原因。 胡刃说:王安石十分推崇昭君与呼韩邪的爱情,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后人也称昭君为明妃)中道:“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说汉元帝对昭君的感情远不能与呼韩邪相比,他赞美昭君和呼韩邪“乐在相知心”。 开国元勋、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也为昭君写过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高度评价了昭君出塞的历史贡献,并对历代文人借昭君而发泄的不满予以有力的抨击。史学家翦伯赞在《游昭君墓》中引用唐朝张仲素的诗说:“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他也高度赞美昭君的伟大功绩。 胡刃最为欣赏的是清代著名学者陆耀对昭君的评价。陆耀把班姬辞辇、冯女挡熊、木兰从军三位奇女的“贤”“勇”“义”集昭君一身。班姬辞辇的典故是说,汉成帝游后庭,想要她同车而行,身为宠妃的班姬说:“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身旁;亡国之君,才有嫔妃在侧。”冯女挡熊的典故胡刃在《昭君出塞》这部书上详细介绍过:汉元帝要看虎熊相斗,熊突然窜出笼子,所有人都跑了,只有冯娘娘挡在汉元帝面前。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自不必说。 陆耀眼中的昭君可谓其高如日,其洁如雪,其纯如玉,其德如金。 “昭君出塞,汉匈两族极为重视。就是因为昭君出塞,汉元帝把年号改为竟宁,汉时的‘竟’通‘境’,竟宁,即为边境安宁。言外之意,昭君出塞,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包头本土历史学家、包头医学院历史学教授张贵如是讲。张教授进一步说,包头是昭君出塞的地方,昭君出塞途经包头的石门口。1954年,包头出土了西汉时期的一些陶片,上面刻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字,这有力地证明了汉人对于昭君出塞的拥护。昭君到草原之后,呼韩邪封她为宁胡阏氏。《汉书》载:“胡乃天之骄子也。”匈奴人自称“胡”。宁胡,意为匈奴安宁——匈奴再也不用担心与汉朝开仗了。 在胡刃看来,今天的昭君出塞已经不是狭隘的出塞了,而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出塞不但对当时,就是对今天也十分有意义,史可鉴今。作家胡刃讲,他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给读者展现出一个自己心中的昭君。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