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CCTV7致富经专题 > 正文

致富经:乡村游启示录(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2:03 CCTV-7《致富经》

  致富经5月25日播出节目《乡村游启示录(二)》,以下为节目内容。

  五一黄金周的第3天,记者来到南花苗寨的时候,正好下起了雨。尽管天不作美,寨子里依然聚集了很多穿着华丽服饰的苗家村民。今天的这场雨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兴致。

  记者:“因为下雨,这些苗族村民,他们的服饰怕雨淋,大家就可能一直在等着,
雨停了之后,有精彩的节目进行表演。”

  南花苗寨是贵州省凯里市一个典型的苗家村寨,久藏于深山中的苗家人,一直固守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穿戴,也固守着贫穷。直到八年前,乡村旅游被确定为贵州省的扶贫措施,寨门被打开了。越来越多的山外人涌了进来,带来了喧嚣,也给苗寨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固守了几百年的生活习俗却成了乡村旅游的卖点。

  南花苗寨村民:“穿一次衣服,我得一块八毛钱。”

  记者:“背着孩子怎么表演?”

  南花苗寨村民:“我表演的时候他就在地下玩,他是大孩子。”

  南花苗寨村民:“我一天,我就挣七八元钱。”

  上午10点左右,雨停了,南花苗寨掀起了一个热闹的高潮。

  记者:“大家从我身后看到,寨子里年轻的姑娘们穿戴着华丽的服饰,等待在寨子的门口。这个地方,待会要举行一个盛大的迎宾仪式,叫做喝拦门酒。喝拦门酒是苗寨人欢迎贵宾的一种礼仪,现在他们把这种迎宾礼仪,也当作了乡村游的一种旅游项目。”

  游客喝的这种拦门酒,是苗家人自己酿制的一种米酒。他们还把煮熟的鸡蛋,染红了用绳子挂在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欢迎和祝福。

  记者:“按照传统的苗寨的风俗,拦门酒有12道,但是在这个乡村旅游的项目当中,精简到了3道。你看前面还有一道,就是第二道拦门酒。”

  在这里喝拦门酒有一个规矩:苗族姑娘把酒端到游客的嘴边,游客喝的时候不能用手碰杯子,否则,会被连罚3杯。

  记者:“味道很好,但是我估计,喝着没感觉。再来一杯是吧。我估计,喝完之后,风一吹,晕了。”

  记者随同游人一起往南花苗寨的后山走去,陡长的台阶两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家男人和妇女们夹道欢迎上山而来的游客。

  迎宾仪式刚结束,一位长者开始给台阶两边的村民们分发白纸小票。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记者:“这个票是干什么用的呀?”

  南花苗寨村民:“就是用这个票来要钱。”

  贵州省凯里市旅游局副局长 雷安平:“这是村寨管理委员会对老百姓的一种分配机制。他们表演完这场演出以后,凭这个票到村里边去拿收入。它这个票是有层次的,搞歌舞表演的要高一点,老人来迎宾的这种属于中等的要稍微低一点,小孩的要稍微低一点。它是5块2块1块。”

  记者:“多长时间结算一次?”

  南花苗寨村民:“一个月结算一次。”

  记者:“一个月,就是相当于领月工资。”

  南花苗寨村民:“对。”

  这是南花苗寨人向游客敬献的最后一道拦门酒。喝完第三道拦门酒,游客们终于来到了山顶上表演苗家歌舞的踩歌堂。

  苗家人个个能歌善舞,劳动耕作也演绎出豪迈奔放的舞蹈。在此时,这些普通的苗寨村民,成了踩歌堂里的演员。

  南花苗寨村民:“我们一天,就是平均每天都是8场。我们全村收入就是一天1万多,如果说我们个人的话,一天就是几十块钱。平时的时候就是大家的包场比较多。”

  记者:“一般的话,包一场要多少钱?”

  南花苗寨村主任 潘成亚:“一场500块钱。”

  流淌了几千年的这条巴拉河,生生不息地哺育着两岸十几个苗族村寨的生灵,地处巴拉河中游的南花苗寨曾是最贫穷的一个寨子,在上千年的岁月中,南花人艰辛地维持着他们一贫如洗的孤独日子。

  南花苗寨村主任 潘成亚:“我们有一个巴拉河隔起来,出去干活还要渡船,或者是过独木桥,我们很不方便。挺苦的。”

  南花苗寨村民潘伯珍:“买油买盐这些都是很困难的。”

  1998年,南花苗寨成为凯里市第一批开发乡村旅游扶贫的少数民族村寨。因封闭而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让山外人感到新鲜和好奇。但是,当如潮的游客涌进来的时候,他们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南花苗寨村主任 潘成亚:“老百姓认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允许敲铜鼓和吹芦笙。比如说,四五月份栽秧,就禁止敲铜鼓,不吹芦笙了,吹了下一年就没有好收成。”

  但正是他们独特的歌舞和音乐,是吸引游客的最大卖点。刚刚起步的乡村游,在这里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1999年,南花苗寨村委会组织一些年轻人,到乡村旅游开展比较好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进行了多次的观摩。最终,这些年轻人首先走进了踩歌堂,把自己的音乐和舞蹈展现在游客的面前。村民得到了实惠,自然也就转变了观念。

  南花苗寨距离凯里市区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道路和桥梁修建好之后,凯里市区游客很方便地就能来到这里,加之人们的口耳相传,也吸引了全国很多地方的游客。

  现在,能够到踩歌堂为游客们表演,成了南花苗寨人的一种荣耀,到这里来表演的人得到的报酬也会多一些。

  活动结束后,记者看到刚才参加表演的几位姑娘,又来到山道的摊位前卖货。我们也说不清,演出和卖货哪个是她们的主业,总之,她们有着双份的收入。

  记者:“你们这个寨子里面,在这儿摆摊位的多不多?”

  南花苗寨村民:很多的,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的。”

  记者:“一个月能卖多少钱?”

  村民:“一千块钱左右。”

  记者:“我看你参加表演的话,一个月一般情况下,能收入多少钱?”

  村民:“一个月也是有六七百块钱。”

  南花苗寨村主任 潘成亚:“2005年,我们光讲这个购物接待这方面,不算这个农家乐和这个小商品的买卖,我们全村一年就收入46万多。”

  记者:“我看这里站着几个小姑娘,戴着这个银的头饰,很漂亮的,跟她们照一张相。小朋友,我可以跟你们在一起照张相吗?”

  南花苗寨的小女孩:“可以。”

  记者:“要收钱吗?”

  南花苗寨的小女孩:“要。”

  记者:“多少钱?”

  小女孩:“每人一块。”

  记者:“每人给你们一块钱。那你们几个人啊,你们6个人要拿6块钱是吗?”

  小女孩:“是。”

  记者:“那照一张吧。”

  面对这些穿着华丽的苗家孩子,记者的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滋味。来南花苗寨取经的凯里市季刀苗寨的村民陈琴,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凯里市季刀苗寨村民 陈琴:“我就觉得南花苗寨,这个商业化是挺浓,但是我们寨子它就特别纯朴。”

  南花苗寨村主任 潘成亚:“很多的客人建议我们再纯朴一点,还好得多。”

  杨胜明,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是一位研究贵州乡村旅游的专家。她认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在农村,乡村旅游是扶贫的最佳捷径。但对目前像南花苗寨这种模式,她冷静客观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 杨胜明:“本来这个唱歌跳舞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应该是一种很愉快的,结果现在变成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他不得不从早跳到晚,但是报酬很低,他们跳了一整天才有20块钱,我心里面就很难受,我就觉得这样子的乡村旅游是不对的。有些地方过度的商业化,它一过度了以后,就变成不真实,就是老百姓也变成很假的,游客看着也是很假的。”

  南花苗寨利用其独特的民俗,开发乡村旅游,有其成熟的一面,但一些项目维持了将近10年,却没有什么创新。如何给乡村旅游赋予新的生命力,是当地决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那么,开发乡村旅游比较晚的一些村子,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记者来到具有“中华布依第一寨”之称的音寨进行体验和采访。

  距离贵州省贵定县城11公里的音寨,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已有30代的传人。与苗寨人一样,喝拦门酒也是热情好客的布依族人欢迎客人的一种礼仪。

  记者:“那在这儿喝几杯才能过去?”

  贵州省贵定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谢黎剑:“你一直想喝,就可以一直喝下去阿,反正她们不让你进去,然后你就必须一直在这儿喝。”

  记者:“把它喝完是吧?”

  喜欢生活在山水之间的布衣人,也曾经被贫穷的日子所困惑。在音寨,外出打工,曾是村民们摆脱贫穷的唯一选择。

  音寨村党支部书记 罗正荣:“我们这个村,当时是一个很小的村子,128户人家已经出去110多个人打工。”

  2004年2月,音寨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刚刚在贵定县城里定居下来的村民付江菊,却又把家搬回了寨子。跳出农门曾是音寨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她怎么会突然又把家搬回了农村呢?

  付江菊并不是一时冲动,她是得到家乡要开发乡村旅游的消息后才做出这个举动的。乡村旅游真的有这么大的诱惑吗?过惯了穷日子的音寨人疑惑重重。

  记者来到音寨的时候,寨子里已经发展了几十家的农家饭店。在这家罗二妹农家饭庄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招揽游客吃饭的付江菊。

  音寨村民 付江菊:“比外面好很多,我们就回来了,就在家里面搞农家乐了。一天都有10桌、20桌。”

  布依族传统的农家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就餐。除了农家饭店外,付江菊还经营着一家农家旅馆。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她的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音寨村民 付江菊:“住宿的,有的时候二三十人,干活的时候,人就不够,就到外面去请了很多人了,每天我们家里面做工的人都有十多个。”

  2006年仅3月份的一个月,付江菊就收入了5万多元钱,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音寨的乡村游开发了2年,就给村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付江菊的带动下,外出打工的村民,都陆续地回了村子。

  音寨村村民 韦菊:“3月18号到现在,差不多2个月,收入了1万5千元。像我们出去打工,一年也只能挣这么多钱。”

  记者:“打工一年才挣这么多,现在两个月就收入过来了。”

  音寨村村民 韦菊:“是啊”

  音寨背靠观音山,前临音寨河,环境十分优美。寨子周围种着上万亩的油菜和特产水果李子。每年的三月份,美丽的油菜花形成“金色的海洋”,山上成片的李树花汇成“雪的世界”,形成了“金海雪山”的美丽景观。

  这种景观让当地的决策者受到了很大的启发,2004年3月,贵定县政府在音寨举办了第一届“金海雪山”旅游节。藏匿于深山中的音寨很快名声大振,贵州本省的一些地区,特别是距离音寨不到一百公里的贵阳市和都均市的市民,把这里当成了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

  音寨村村民 陈永芬:“那些游客就这样对我们说,哇—你们这里的水好漂亮,好舒服啊,在这里啊,能多活几年,他们就这样说。”

  寨子里突然涌进了这么多的游客,封闭多年的音寨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怎样服务,如何经营,是这些淳朴的村民们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贵州省贵定县县长 刘建民:“如果说乡村的旅游,老百姓他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他又不懂得经营,那么你再给他投钱,结果也是竹筐打水一场空。”

  从2004年起,当地政府组织音寨村民参加了旅游业务的培训,全方位提升了村民的旅游业务素质。

  贵州省贵定县县长 刘建民:“60岁以上,让大家有一种长者风度,那么对于45岁左右的,农家乐你要做饭,做菜,要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那么对于40岁以下,二三十岁这种,你比如说导游,歌舞表演的,包括我们说保安,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贵州省贵定县旅游局局长 兰发新:“现在已经培训了大概3000多人。”

  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乡村旅游,是当地政府的聪明之举,但是,要实现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应是关键所在。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 杨胜明:“没有景区的地方怎么办。它虽然没有风景区但是也让它富,就是富山寨百姓,让山寨百姓富起来。2002年,我们才在天龙这个地方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那么天龙这个地方它有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模式,就是老百姓的一种创造。”

  那么,天龙屯堡的乡村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让杨胜明如此津津乐道呢?

  2002年6月,在贵州省安顺市天龙屯堡的这个演武堂里,发生了轰动全村的纠纷事件。居住在演武堂里的村民郑天鹏,为了阻止在自家院子里演出地戏,向院子里泼洒了大量的粪便。

  天龙屯堡村民 郑天鹏:“这里面这么吵肯定不大同意了。”

  这件事情在天龙屯堡闹得沸沸扬扬,演武堂里怎么上演了这样的一出闹剧呢?这还要从天龙村开发乡村游说起。

  记者:“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他们的建筑非常的古朴奇特,据当地的村民介绍,他们的这些房屋建筑平时不仅可以用来居住,而且战时还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这个村寨里头,我们还看到,居民的服饰也非常的奇特,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这种服饰已经传承了600多年,他们把这种服饰叫做凤阳汉装,他们说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民。”

  天龙屯堡的房屋都是用清一色的石头建起来的,结构也非常独特。

  天龙屯堡旅游协会会长 郑锦贤:“像我们这个墙都有600左右年了,它的窗户这么小,我们当地人称为猫儿窗,只有猫儿能够通过,它是外窄内宽,采光也可以,兼了防御的功能。”

  天龙屯堡导游:“它的大门全部都斜着开的,也是起到军事防御功能,它不能直接进来就看到里面的情况,里面的人也就容易防守。”

  和战争有着密切联系的天龙屯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在西南的统治,在这里驻军屯田。这里的村民都是600年前从南京以及内地迁来的屯军后代。

  天龙屯堡旅游协会会长 郑锦贤:“大都市来的,皇城脚下,官兵的代表,所以加上地理的封闭,交通的闭塞,我们保存了当时600年前的江淮的习俗。”

  当辉煌已成历史,屯堡人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贫穷,却又苦于没有办法改变。2002年2月,在外地做生意的屯堡人---陈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联合几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天龙屯堡申请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虽然天龙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优势,但风险到底有多大,陈云心里也没有底。

  天龙旅游公司经理 陈云:“大家入股组合成100万,我都跟大家说清楚的,100万假如开发不成功,我们相当于把这100万投在天龙当地的建设吧。”

  2002年2月,天龙屯堡的乡村旅游在一片锣鼓声中开张了。但是,陈云的心却一天天地凉了起来。

  天龙旅游公司经理陈云:“来的客人不很多,就是说,每天每个月,每年来的客人的收入,要解决这么大的一个环境的问题是非常难的。”

  天龙屯堡旅游协会会长郑锦贤:有一天一个人都没有,最艰难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地戏演员的工资,每个月还拿不到30元钱。”

  更加头痛的是,村民的反对情绪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村民郑天鹏在演武堂泼粪的闹剧,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的。

  记者:“当时有没有提出来给你租金呀?”

  郑天鹏:“当时有一点,就是少一点。一年五六百块钱。”

  天龙旅游公司经理 陈云:“以前我们来之前,村民的一个门头坏了,他自己会修,现在他不修了,他看到房子不行了,他就跑去找你,我的门不行了,你们不赶快维修,如果打伤客人我不管。”

  村民得不到实惠,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只是旅游公司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天龙村的乡村游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那么,怎样才能让村民把天龙的乡村旅游,当作自己的事情呢?2003年2月,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天龙屯堡村成立了村民旅游协会,村民以自愿的方式加入协会,协会入股到旅游公司并参与管理。

  天龙旅游公司经理 陈云:“协会是农民的自愿组织,他们最信得过。”

  天龙屯堡旅游协会会长 郑锦贤:“现在我们的会员已经发展到有600多户了。”

  原先天龙屯堡的游客以周边地区的散客为主,随着屯堡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全国各地的旅行社也纷纷组团,来这里感受600年前的汉民风俗。

  五一黄金周快要结束了,但天龙屯堡的游客仍然很多。坚守了600年的习俗,成了今天乡村游的最大卖点。这个为游客免费提供茶水的地方,就是当年的兵家驿站,茶也就叫驿茶。

  记者:“有一种生姜的味道,很爽口。当地的居民讲,这个茶里面有8种配方,其中有3种是秘方,不告诉我们。”

  村民 王恩英:“是祖传秘方就不能说,小姑娘都不知道。”

  记者:“在你们这个地方,会做这种茶的人多吗?”

  村民 王恩英:“我们屯堡人结过婚的女人都会做。”

  记者:“那这样秘密还能保住吗?”

  村民 王恩英:“能保住,不传给小姑娘就行了。”

  记者:“”那你传给你自家孩子吗?”

  村民 王恩英:传男不传女,媳妇要传,因为都是自己家的。”

  记者:“女儿不是自己家的人吗?”

  村民 王恩英:“女儿要嫁出去。”

  这些烧茶的妇女都是天龙屯堡旅游协会的会员,她们所说的驿茶传男不传女的风俗,无论是真是假,都给天龙屯堡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心。

  天龙屯堡村导 游石倩:“快点,快点,请大家赶紧到里边,看地戏表演。”

  地戏,原先是古代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仪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当地人俗称“跳神”。这种稀有的传统戏曲,引起了游客们很大的兴趣。原来演出一场要2个小时,现在为了照顾更多的游客来观赏,缩减到10分钟。

  记者:“一天的话,能表演几场?”

  天龙屯堡旅游协会会长 郑锦贤:“最高的天数要表演30场。客人一来就要演,客人一来就要演,他们是轮班,两班跳。现在我们的地区表演队,每个人每个月有800左右的工资收入了。”

  游客逐渐增多,演出地戏的演武堂显得有些小,旅游协会想把地戏演出搬到其他地方去。当初往演武堂泼粪的村民郑天鹏,却又要极力挽留。因为在这里演出地戏,除了旅游公司每年给他们一定的租金之外,给进进出出的游客兜售小商品,一年也有3万多元的收入。

  天龙屯堡村村民 郑天鹏:“现在公司里面每年要给我们一至两千块钱的报酬每年,一户要给2000块钱的报酬。”

  公司加协会的经营模式,让天龙屯堡的村民把发展乡村游当作了自己的事情,全村4300多人,参与乡村游的占一半以上。现在,天龙旅游公司还为村民上了医疗保险,并代缴了村里适龄儿童的全部学费。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 杨胜明:“贵州旅游总体来讲,它是起步比较晚一些,同时,它受到各种制约,就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尤其是交通的制约,所以它相对来说它慢一些,但是慢一些不一定是坏事,正因为它慢了一些,所以它还保护了许多,还没有全部破坏掉。”

  杨胜明告诉记者,贵州的一些乡村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是精品。精品就要放到精品店里销售,不能摆地摊,打造高端旅游,将是他们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重点。

  编导:许威 李晓娟 摄像:颜志宏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7--22:37

  重播: 每周一至周五12:30—13:00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关注!

  相关专题:CCTV7致富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