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百乐门舞女的前世今生:面临舆论压力改叫舞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4:37 新世纪周刊

  百乐门里曼妙身材的女舞师,迎合弥漫多年的旧上海情节翩翩起舞,或将标志舞女“职业化”的可能

  -本刊记者/王骞

  周末的晚上,百乐门四楼舞厅,最后一个音符奏完,英国人派克拉着女舞师左转一圈
,单手托腰将她侧搂在怀里,女舞师的金色群摆在褐色地板划过半个圆弧,随之静止。

  “原来这个英国小男生这么有风度。”舞池边,派克的两个上海男同事瞪着眼。

  “太有意思了,似乎回到祖父的时代。”送走舞师,派克在玫红色的沙发上坐下,喝一口嘉仕伯啤酒,有点气喘地说。

  几天前,这三名年龄加起来勉强和百乐门同龄的年轻人,听说百乐门有舞女,便相约而来。200元的门票,再加上200元每小时的陪舞收费,对派克这个工作不过几个月的外语老师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那位舞师很专业,就是一直跳下去钱包受不了。”派克拍拍口袋做了个鬼脸。和这三个穿休闲装的年轻人一样,这个周末,百乐门不少新客人都冲着舞师们而来。

  在百乐门这个老牌跳交谊舞的场所,新老客人一眼可辨,无需互飙舞技。常客中男性白衬衣,深色西裤,黑色漆皮舞鞋踏上地板,光可鉴人,音色清脆。女性大都卷发盘髻,8寸

高跟鞋上脚背隆起,群裾飘飘,年过60的阿婆也经常是这里的舞客,背颈线条依旧完美。

  “肤浅的伪怀旧文化刺激大众消费的消费神经,道德社会流于形式后的沉渣泛起……”遭受众多舆论压力的百乐门,上周已变得谨言慎行,面对媒体也低调了许多,拒提“舞女”两字,以舞师或交谊舞领舞员代替。

  舞师,舞女,不过一字之差,掀起的舆论热潮如8寸高跟鞋踏在钢质地板上的叮咚声音,正响亮地敲打着上海这个阴柔城市的政治神经,不过,所有这些并不妨碍舞客们在跨出华尔兹的舞步时内心的愉悦及明快。

  招聘舞师

  一则招聘广告,暴露了百乐门已经持续一年多的陪舞制度。

  “招聘交谊舞带舞员:女,18岁到30岁,形象佳气质好,有基础者优先录用。”8月初,百乐门在上海销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上,刊登出这样一则广告。

  虽然广告通篇没有出现舞女二字,但年轻、女性、跳舞、外形好、百乐门,这些字眼足以勾勒出这样的暗示:浮华魅影的旧上海将带着她的舞女们重现人间。

  九十月份是舞厅的旺季,百乐门的舞师们眼下已是少有空闲,急需增加舞师以满足届时迅速增长的客源。持广告前去应聘的女大学生陈姝(化名)被告知,目前在百乐门伴舞的五六十名舞师,每天需要工作4个小时,基本没有空闲,月收入在2000元至1万元左右。

  “这个收入不能得到保证。”百乐门舞师总监彭晓华告诉陈姝,舞师没有基本工资,收入从客人的消费中提取。舞师的能力决定了收入高低。

  近几个月,百乐门亮出明码标价,女舞师陪舞10分钟收费35元。百乐门的老舞客金先生,记得在明示收费之前,女舞师收入还是靠客人的小费,不过目前,只有数量相对较少的男舞师还在靠小费过活。

  唯一让陈姝高兴的是,百乐门会提供一个月的免费培训,要学拉丁、恰恰、三四步等七种舞蹈,“当不了舞师,就算参加了暑假舞蹈班了”。

  “乐队、歌女、舞客、舞女,我们力求还原老上海百乐门风情。”彭晓华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

  远东第一乐府

  2002年,台商赵世崇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之前,百乐门在周围高楼的包围下,灰头土脸地存在了近半个世纪,霓虹闪烁,名流云集的场面似乎早已掩埋在故纸堆中。

  她的黄金岁月停止在20世纪30年代。

  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万两白银,在静安寺创办百乐门,成为上海西区“贵族区”的一大豪华娱乐场所,人称“远东第一乐府”。

  这栋三层楼的建筑,汇集了当时最新的建筑技术:舞池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轻微的晃动感,室内装有冷暖空调,三楼顶部安有圆筒型玻璃钢塔,舞客准备离场时,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车牌号或其他代码,车夫很远便能看到。

  1933年开张典礼上,时任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的吴铁城亲自出席发表祝词,当时百乐门的常客有张学良、徐志摩;陈香梅与陈纳德的订婚仪式在此举行;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曾慕名而来,八一三事变之前,去百乐门跳舞一直是上流社会的时尚。

  百乐门里的舞女自然也成为时尚中的标志物。相貌谈吐不输名媛,舞技高超,深得富人们的欢心,百乐门里一个入行三年以上的舞女,月收入可达数千元,是当年一名普通工人收入的十倍至百倍。

  风光只是表象,百乐门舞女最受追捧的岁月里,也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接纳,她们往往成为情杀、诈骗、纳妾、绑架之类社会事件的主角,即使陈曼丽这样如电影明星般风靡民众的皇后级舞女,最终也不免遭人暗杀的下场。当年上海滩的太太小姐们甚至不愿在百乐门里跳舞,因为不屑与舞女为伍。

  边缘、弱势、他人掌中的玩物,一直是那个时代舞女的命运。

  敏感的“舞女”

  重回百乐门的舞女,被称作舞师。

  小盘头,长旗袍,入行5个月的小高,在熟客中有小阮玲玉之名。

  这个24岁的女孩,之前从事的职业是拍卖师助理。“喜欢跳舞,还能靠跳舞赚钱”,是她来当舞师的理由。

  “舞师还是吃青春饭的”,小高并没打算长期从事这份职业,个别舞客在身体上的骚扰,也让她感觉十分不舒服,不过她并未打算立即放弃这份工作,“白天我在学英语,学好了再换工作”。对付客人骚扰的好办法,在她看来无非是洁身自好。

  小高十分注意,自始自终避免使用“舞女”这个词来定位自己的职业。她的职位被强调为“舞师”——教授舞蹈的老师,就和招聘广告中那个“交谊舞领舞员”的称呼一样,让人稍感生硬。

  自从彭晓华在对媒体提过一次“舞女”的称谓后,百乐门再未公开提过这两个字,面对媒体,对招聘舞师一事也闭口不谈。

  老舞客金先生,这个幼年跟着叔伯混百乐门,抓一块黑森林

蛋糕在云鬓衣香中四处奔跑的调皮孩子,如今也成了害怕衣服被孩子弄脏的“老克勒”,他认为百乐门的低调,无非是怕牵扯到“舞女”这个敏感话题。

  1948年,国民党政府禁止舞女从业引发一场“舞女风潮”,几百名舞女及相关从业人员抗议政府禁令,上街游行,之后冲入上海社会局与时任局长厮打,此后,舞女这个职业在中国消失了50多年。

  眼下上海政府对百乐门聘请舞师尚无任何表态,

上海人文学者顾晓鸣则建议,政府是否能在规范的前提下允许舞女这一已经现实存在的行业逐渐职业化。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