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说事:叶青何时能变为叶青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1:56 内蒙古晨报 | |||||||||
(本报记者 郝芳芳)据《内蒙古晨报》10月25日报道,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的职工叶青在包头市东河区一家银行取一万元港币,回家后才发现,自己取的一万港币变成了十万。随后,叶青和父亲急忙拿着钱赶到取钱的银行,如数返还了多取出来的九万港币。 从事件的本身层面来看,叶青的行为所折射出的是包头品格——其不为巨款所动心的精神完全可以放大为一种包头精神。笔者认为,叶青返还巨款事件完全上升到一种精神层
从社会层面来看,赞赏叶青的人越多,说明社会上像叶青这样的人就越少。试问一下,如果遇到相同的事情,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都能像叶青一样,还会发出赞叹不已的声音吗?这则新闻恰恰说明“拾金不昧”已经不是社会的一种常态。 从叶青个人层面来看,他这种在别人来看不可思议或者是非常人不能及的做法,对自己而言,也许就是一种义务,这是他个人的常态。需要我们关心的不是叶青发现多出来九万巨款时的心理活动,而是这种心理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从银行层面来看,叶青送款背后,凸显的是银行的监管不力和岗位员工的失责。保证员工“下不为例”,才是银行对叶青的最好感谢。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叶青,更需要更多的“叶青们”! 何时,叶青送款能不再成为新闻。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