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潮起潮落:对话美术编辑颜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7:38 南京周末 | |||||||||
左元 【周末报报道】那时候,学校里学习气氛浓一点,大家还没意识到要赚钱,学生在外接活的不多,我们班只有一两个人帮人做点商标设计啊什么的,绝大多数人一门心思学专业,写生啊,泡图书馆啊。
颜青:我是八二年考进南艺工艺系的。在中学里就喜欢画画,班上出板报,画报头、插画,写美术字,都是我。准备高考了,在建邺区文化馆办的美术班学了一段时间,最后努力了一下,考取了,也没特别兴奋,觉得应该是这个结果。 南艺是七八年恢复高考的,我们进校那年,“文革”后第一届学生毕业。前面积压了很多画得比较优秀的人,我们进去了,跟着这些老大哥学。同学的年龄参差不齐,我21岁,不算大,也不是最小的。那时候高考有年龄限制,我们班最大的五七年的,最后一次机会进来的。很多同学都是考了好几年的。 左元:刚恢复高考,老三届学生很多已经拖家带口了。后来超过规定年龄就不能报考了,直到几年前才取消了年龄限制。 颜青:我们那届,工艺系40多个学生,一个班一般十一二个学生,最少的工艺雕刻专业,一个班5个。跟现在不一样。 左元:现在“产业化”了,而且什么样的学校都可能有美术设计专业。 颜青:南艺所在地原来的地名叫黄瓜园,我们在的时候,确实有点田园风味,比较安静,有虫子叫,鸟儿特别多,靠门口山坡上有个花房,我们可以在学校自己的花房里写生。 左元:南艺校园原来很有特点,一个狭长的山谷,中间一条林阴道,除了大礼堂,其他建筑分布在两边山坡上。虽然那山还不能算山,只是土丘,但有那么点味道。 颜青:那时候人少,学生全都住校,南京学生也没有走读的。美术系、工艺系的学生住在一个楼里。现在不少学生能住校也不住,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我们那时候大学生关系比较融洽,整个系,同一届的都熟悉,甚至上两届的也都认识。美术系的同学也会到我们工艺系教室来玩,看看我们做的东西。过年,工艺系、美术系在一起搞联欢。现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可能各玩各的了。 我们那时候规模小。苏童(作家)刚从北师大毕业,是我们的辅导员,早上叫我们起来做操什么的。我不太爱跟人搭,跟他不熟,后来知道他早就写小说了。前些时候在鼓楼碰到,他认出我,点头打招呼。 左元:八五年,南艺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引发“八五美术思潮”,你当时还在南艺读书,有什么印象?有没有受到什么冲击? 颜青:当时好像搞得满城风雨的,但我没什么感觉,只听说他把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师批了个遍。我们不太关心,那是搞理论的人的事,我们还是画我们的画。 大学生活比较单纯,没想那么多……好像大学里谈恋爱的也不多,很少,我们班也就一对,毕业后还分手了。还有一种,比我们大的,在考大学前就有对象了,然后毕业了就结婚了,很快就生了孩子。这些同学,蛮不容易的,因为那时候大学生身份跟普通工人有很大差距,他们毕业了还跟以前在工厂谈的朋友结婚,是很可贵的。 那时候都是计划招生,一个人一个月伙食费30块钱左右,学校补贴一些饭菜票,南师的更好一些,费用全免。 工艺美术大楼三楼也有个搞装潢的,他们搞得比较热闹,我们出去,说是工艺美术公司的,经常有人会说:噢,是某某人那里的啊?我们说不是,我们是五楼的,他们在三楼。那时候,大家的观念还没转过来,我们楼上经常有人说:“楼下在搞资本主义!” 颜青:我八六年毕业。那时候研究生很少,导师少,而且一个导师一年只招一两个研究生。我们系里只有几个人考了研究生,有考本校的,毕业两年考取中央工艺美院再回来的也有。大部分学生都没准备考研,因为社会上本科生就很少,本科毕业就很不错了。 之前毕业生都是统一分配的。我们前一届,有分到苏州的,有分到镇江、连云港的。我们毕业,赶上第一年搞自主择业。那时候南京学生一般不愿意出南京市,能找个单位,留在家门口就行。我们同学有到南京林业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的,有到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有到河海大学的。这些学校当时都还没有美术专业,他们去了只能教教基础课,不太受重视。但能进大学当老师,就觉得不错了。 我一直想当老师的,但没找对门路,最后进了南京工艺美术公司下属的南京工艺美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在内桥,现在已经拆掉了。 我去的时候,也是南艺毕业的王军(也曾是《周末画刊》重点作者,多次获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比赛等国际奖项)他们已经在带班了。都是工艺美术系统的单位花钱,送自己单位的骨干来培训,打造一下,弄个中专文凭。对了,有个六合的农民子弟插班,自费,没钱交,拖过一拖拉机西瓜来抵。 我刚进工艺美校的时候,学校还很红火,而且我想当教师的愿望实现了,上课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学生,又没有小家庭,课余有充足的时间画自己的画、打打乒乓球,蛮舒服的。 到了八八年,生源不足了。最后一次,给南京云锦研究所培训了一批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进云锦研究所做设计。大概是八九年毕业的。 生源不足了,学校要不了那么多教师了。八八年我和另外几个人被公司招回来了。 左元:生源为什么少了?颜青:职工中专,该拿文凭的大多解决了,更主要的是,有些单位走下坡路,拿不出这个钱了。 工艺美术公司属二轻局,原来是半行政单位性质,有好几个下属厂,金属工艺厂、工艺雕刻厂、纸扇厂……这些厂要交管理费给公司。原来收了管理费办学校、做其他事,感觉好像很富裕。二轻局原来是机关,改制后,变成企业性质,工艺美术公司不光把下属厂的管理权上交,还要自负盈亏。 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装潢设计展览部,让我们自己到外面找业务,每人每年完成两万块钱指标,再在单位领工资。 公司主要是靠卖工艺品的,做装潢的不被重视,领导部门不把这一块作重点,我们只是工艺美术公司的一个小部门,一直没扩大规模。 左元:你们起步早,如果抓住机遇,发展下来,应该是有前途的。 颜青:是的,南京装饰工程公司跟我们是同时起步的,他们壮大了,我们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左元:你们没想过自己搞?颜青:是的,以前就有人说,你们交钱给单位,再领一两百块钱月工资,那为什么不自己搞呢?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是想保住一个稳定的工作。像我这人,比较平稳,更不会去闯。 工艺美术大楼三楼也有个搞装潢的,南京室内设计公司,也属二轻局。他们以装潢为主,还有个印社,听说跟有关部门有业务关系,到他们那儿刻公章的络绎不绝。他们搞得比较热闹,我们出去,说是工艺美术公司的,经常有人会说:噢,是某某人那里的啊?我们说不是,我们是五楼的,他们在三楼。那时候,大家的观点还没转过来,我们楼上经常有人说:“楼下在搞资本主义!” 那时候大家对家庭装潢还没什么概念,2000年以后,商品房买卖红火了,家庭装潢才真正红火起来。我们基本接单位的活,比如哪个商店门面要换了,我们给搞一下,把每人一年两万块指标糊上就行了。我们还有搞雕塑的,一年接一两个就行了。 有没有找上门来的?颜青:没有,都是自己去找,烦,像我这样的性格,不行。所以现在提到装潢头就大了!呵呵! 80年代,工艺美术公司辉煌的时候,除了工艺美术大楼,夫子庙小学旁边有门面房,夫子庙东市、西市有门面房,杨公井地毯世界有门面房。 左元:你们最后散伙是什么时候?颜青:那就到了90年代了。九四、九五年的样子,部门撤销了,我们这些人就先回家待着了,发60%的工资,单位还给交劳保。 九六年,企业开始实行合同制,老职工和我们本科生没问题,都签了合同。我选择了公司下属的君艺丝网印刷公司,搞搞设计。干了两年,没什么意思,又回家了。2001年,熬到合同到期,我就没再续签,买断工龄,彻底回家了。整个工艺美术公司的五六个本科生全在我们这个部门,最后都散了。 呆着也没意思,价值发挥不出来。想混日子,可以,想搞点东西,不行。如果不想走,也可以给你安排一个部门,比如,公司本来卖工艺品,后来靠出租门面房。公司成立了一个物业公司,租房子的单位的保安、卫生这些事就物业公司搞,工艺美术公司很多老人现在在大楼值夜班。 左元:刚才我路过工艺美术大楼,特地注意了一下,一楼门面房被农行等几家单位占了大半、一家桑拿,美术公司的门头很小了。 颜青:80年代,工艺美术公司辉煌的时候,除了工艺美术大楼,夫子庙小学旁边有门面房,夫子庙东市、西市有门面房,杨公井地毯世界有门面房。 左元:前两天,我跟你们一位同事通电话,提到你,她还说,当年工艺美术大楼是小资心中的“圣地”,她们休息的时候到那里转转,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还开玩笑,如果不是工艺美术公司走下坡路,她还无缘跟你成为同事。 颜青:那个时候大楼卖工艺品的规模挺大的,但主要还是做国外旅行团的生意,有导游带外国游客过来采购。 左元:那么后来萎缩了,你觉得是为什么? 颜青:周围没有商业网点,工艺美术大楼孤零零的。 左元:跟工艺美术公司的经营机制有没有关系?跟后来私营工艺品商店的发展有没有关系,比如私营商店给导游的回扣高? 颜青:具体的我不清楚,虽然是一个单位的,但我们跟公司经营这一块没有业务上的往来,我们是圈外的,不了解。反正就是看着这个公司一点一点不行了。 80年代,特别是到了后期,虽然你可能被单位淘汰,但你自己也有了选择的权利,最起码可以辞职,而以前,辞职都不行。 左元:你画漫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颜青:八六、八七年开始的。在工艺美校,跟王军由同学到同事,经常在一起交流。他说可以参加国外的漫画比赛,就跟他一起参赛。九四年我的一幅漫画得了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大赛优秀奖。王军得奖多一点,还有叶庭。我是业余爱好,不太钻。漫画这个东西,画10张,投稿中一两张,最后画得不是很多。但漫画蛮有意思的,自己一直比较喜欢,平时还一直关注这方面。因为它跟美术有一定联系。画漫画,不光要有点子,美术技法也很重要。 左元:什么时候开始画儿童读物的?颜青:差不多在画漫画的同时,我开始接触儿童插画。是《儿童故事画报》老主编王祖民老师把我引到这条路上来的。我跟他认识比较早,当时他是美术编辑,给我一篇童话的文字稿,让我画一幅配图,从那开始,我一发而不可收。 当初还是双色画稿,就是黑白套红。但我那时觉得画这个蛮有意思的,一方面绘画没丢掉,还可以赚点稿费,买点书,买点画具。那时候稿费不高,但那时候工资也不高,像我们才毕业的,也就100块出点头,一个月拿个几十块钱稿费,就感觉挺不错了。 左元:我知道出版社是不好进的,特别是少儿社…… 颜青:要想赚钱,各种门路都行,但是我一直想干既能养家糊口又是自己喜欢的事。九六年,买断工龄后,时间多,在家画画,画点漫画,得点小奖,儿童读物插画画得多一些。 出版行业,本来是事业单位,后来用人机制开始松动了,可以招聘合同制人员。2001年,出版社发展了,需要美术编辑。从外面随便招人,可能不好马上得力用。我作为少儿社多少年的作者,他们比较了解,找我谈。我有机会到自己热爱的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工作,也是蛮幸运的——我一直想在这上面有所作为的。 在编辑岗位上一干有6年了,还是觉得这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没丢掉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有很多画画的朋友交流,我还算比较称心。 经历过波折以后,很珍惜现在的工作。一个人能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是快乐的;否则,老是不如意,疙里疙瘩,就比较痛苦了。 我毕业没能一下子找到一个好单位,不像我有些同学那样幸运,直接到了大学里当老师。80年代,我经历的比较多,一直在奔波。我有了80年代这段经历,也不一定不好。遇到坎,过去了,前途一片光明。 80年代,特别是到了后期,虽然你可能被单位淘汰,但你自己也有了选择的权利,最起码可以辞职,而以前,辞职都不行。 怎么讲呢,人这一生,不是干这事就是干那事,只不过轨迹重画一下。 我这人处变不惊。反正有这个技术,不怕饿肚子,相信自己怎么也有个立足的地方。画画的,特别到了2000年后,也有不找工作的,就做自由职业,不用赶时间上班,不用挤公交车,不用看领导脸色。画画的不像一般工人,得依靠工厂,依靠机床,自己独立干不起来,我们自己写、画,就可以养活自己。 左元:人逐渐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是80年代一个了不得的变化。 颜青:80年代,一般家长还是认为不能没有工作,失业在家,压力大。现在年轻人无所谓了。 我过得比较平淡。我的性格,推一推,进两步。我要感谢工艺美术公司,如果把我拖着,我还干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装潢红火了,我成了副总什么的,还脱不了身。我是浪把我推到哪就在哪的…… 左元:也不是,否则就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了。 颜青:嘿嘿,在浪打过来之前,我自己看清一个目标,然后顺着水道,流到自己希望到达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