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位父亲的科技恐惧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14:36 新世纪周刊
他不得不无奈地承认,面对这些新科技产品时,有种恐惧感和危机感 -本刊记者/王巧玲 “我就是喜欢玩,有新玩意,我就想买来玩玩,你知道吗,苹果新出了iPhone?”说这话的时候,22岁的少 阳正在用数据线往自己的手机上传台湾新晋的美少年组合飞海轮的MV。 “我老爸,连手机都不怎么会用,更别说其他的了。”少阳对父亲的落伍表现出一丝不屑和嘲讽。按少阳的话,他现 在的这部手机,该有的功能基本都有了。130万像素的摄像头,有蓝牙,支持各种铃声下载格式,支持图片下载,支持wa p上网,支持GPRS,数据同步,支持多种音频、视频格式,可浏览ppt、word、excel、pdf 格式的文件 ……少阳也充分发挥了这部手机的各种功能,用它来看MV,看视频短片,看电影,看小说,看图片,听mp3,打 游戏。只要有一部手机在手,许多娱乐项目就都能解决了,尤其是在无聊的上下班途中,手机成了少阳的解闷工具。 老陈的烦恼 少阳的父亲老陈,50出头,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家里第一个买手机的是少阳,至今他已经换了不下5部手机了。 而老陈所用的那部手机,就是少阳淘汰掉的其中一部。老陈除了用它来打电话、接电话外,基本就不干别的,连短信都几乎不 发。当初,是少阳手把手教会了他如何使用手机的。“打电话还好学,发短信就比较麻烦了,一句话要按那么多键。手机不就 是用来打电话的吗?”少阳的父亲对儿子成天把玩一部手机,非常不理解。他也搞不明白,现在的手机怎么会冒出那么多的功 能。按照他的生活习惯,看电视就用电视机,拍照就用照相机,看电影就到电影院或用DVD。而现在,他儿子却用一部手机 ,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他觉得挺神奇,但又觉得太复杂,也没敢去尝试这些新鲜玩意儿。 除了手机,少阳还有一部索尼笔记本电脑,一个MP4,一个ipod,一个移动硬盘,一个数码相机。老陈也很少 用电脑,如果用的话也基本上就是打字和浏览网页,唯一的一个邮箱也是少阳帮他申请的,但他也基本不用,所以邮箱里充斥 着一堆垃圾邮件。他也不用M SN,不用QQ,不在电脑上下棋,不发帖,不下载电视剧,不在网上购物,也不写博客,更别提视频播客了。父亲 对于那些网络新词汇也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年轻人的花样真多”老陈感叹道,“世界真的是你们的。” “一次,我爸看见我在电脑上和人视频聊天,他远远地瞅了半天。我让他试试,他不愿意。我想教他,他说学不来。 ”少阳说。 “你说,我学这个干什么?和谁聊天去?要聊天,见面聊,或者电话里聊,用这个多麻烦。”少阳的父亲有自己的一 套生活方式。 “那天,还有一个学生问我有没有博客呢?我说没有,他们说我应该申请一个。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东西,懂得比我 多。”回家后,老陈跟少阳打听了半天博客是怎么回事。他的学生也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他们也用手机看动画,听歌。“现 在的学生知道的事情比我这老师还多。”老陈叹了口气。 短短几年间,老陈发现,自己已经很多东西弄不明白了,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等东西似乎都是为年轻人准备的。 “这些东西,你们年轻人一弄就会,我们就有困难了,怎么也赶不上你们了。”他不得不无奈地承认,面对这些新科技产品, 有种恐惧感和危机感。 科技恐惧症 心理学家把这种心态称之为“科技恐惧症”。而这种“科技恐惧症”正成为全球性的心理疾病。英国心理学家布罗斯 南为此写下了一部名为《科技恐惧症》的学术著作。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接受英国某电视台专访时暴露了自己的“科技恐惧症”。布莱尔自称是个“科技盲”,对一切“高 科技事物”避之唯恐不及。这位英国首相自暴曾因为不会使用电视遥控器,而看了一晚上“无声电视”。而最让他头痛的是, 尽管他有一个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但却不会用,每次都是由17岁的女儿凯瑟琳帮他下载歌曲。结果女儿帮老爸下载的 全是时下最流行的美国歌星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摇滚歌曲。此前,也曾有英国媒体披露布莱尔不会发电子邮件。即使贵为 首相,布莱尔对高科技的恐惧心理和他的同辈们并无区别,也同样招致了年轻一代无情的嘲笑。 据《新闻周刊》说,即使在科技很发达的美国,也有高达七成人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感到不自在,有少数人甚至“极端 抗拒”。西班牙报纸《世界报》甚至预料,“科技恐惧症”将成为未来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学教授罗森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人都有“被迫跟进科技新知识,不然会被淘汰”的心理。 一些研究还表明,科技恐惧症也不仅仅是中老年人才有的疾病,其趋势也越来越年轻化,不少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 此病症,因为新科技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在不停加速。总有一天醒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已远远把 你抛在后面。 文化反哺 当老陈向少阳学习发短信和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内心的惶恐和不安显得有些微妙。在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看来 ,老陈的这种行为正好符合了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文化与传承》中所指出的“后喻文化”的模式。 M·米德把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分为三种: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 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后辈学习。周晓虹在后喻文化的基 础上提出了“文化反哺”,即“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如今,“文化反哺”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传承模式,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周晓虹指出 的,在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生存时代,两代人在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上的差别,使得“文化反哺”现象变得愈加鲜明。 一些有趣的发现 ●英国人比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和美国人更容易接受新科技。 ● 46%的英国人,50%的德国人,55%的法国人和55%的美国人对新科技持恐惧排斥的态度(即他们害怕并拒 绝新科技进入日常生活领域)。 ● 76%的美国人相信新科技在家事及公务处理中的应用会带来方便,并津津乐道于新科技究竟能给其带来什么样的幻 想。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