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则有关“两个”城市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16:28 青年参考

  作者JohnRoderick

  ::编译古雷

  

  我在60年前见到的北京,远远不是世人在10个月后举行奥运会期间将要看到的那个拥挤、繁忙、蒸蒸日上的城市 。

  1947年,我在那里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北京那时由蒋介石的国民党统治,正受到共产党大军压境的威胁。当 时的北京是一个土气、宁静、散漫的城市,到处可见黄包车、苦力和达官贵人。

  在毛泽东取得胜利前夕,整个中国的经济千疮百孔,失控的通货膨胀令国民穷困潦倒。我有时候出去吃饭要带一箱子 几乎分文不值的钞票。

  取得胜利的共产党在1949年迁入北京。那时候的北京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与我曾熟悉的那个城市截然不同。当 时,恐怕最狂热的梦想家都未曾想到北京日后会成为一个有着1700万人口的充满活力的首都。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则有关“两个”城市的故事。一个是1947年时垂死的北京,另一个是熙来攘往,渴望融 入更广阔世界的北京。在这个过程中,进步也给北京带来了严峻问题:工业污染以及急速冲向富裕所产生的贫富分化。

  作为一名美联社记者,我认识那个遥远时代各色各样的人们:农民、学生、教授、将军、政府官员、

国民党空军飞行 员、作家和画家、记者和作曲家。不论是右翼还是自由派,是佛教徒还是无神论者,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对渗入他们生活的 5000年文明感到自豪。

  我当时遇见许多乐观的中国年轻人。在1947年,他们对我来说代表着希望。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共产主义者,但他 们并不害怕共产主义,他们从中看到了新中国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选择了留下来, 他们希望自己的大学学习能为那个未来做出贡献。

  在务实的邓小平领导下,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向外部世界开放。此后,我与曾是理想主义青年的一些人恢复了 友谊。对我来说,他们代表着在一个以想象力、创造力、懂礼仪以及热爱生活而著称的种族中,所有那些美好和值得赞美的东 西。

  我在1947年认识的理想主义青年,如今在世的都已老了,但仍然保持着乐观情绪。他们做过商人,当过外交官、

公务员或老师。他们对我说,他们现在有比当初更充足的理由对未来抱有希望。

  随着市场的自由化造就了更大的繁荣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变化似乎是必然的。与我在20世纪40年代所见到 的那个浪漫但垂死的城市比起来,今天的北京在经济上仿佛是

火箭在腾飞。

  (::英国《卫报》10月16日,JohnRoderick是前美联社记者,在1945~1984年曾专司中 国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