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厦门鼓浪屿削车运动(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09:27 台海网

  历史

  琴岛交通工具

  经历三次变迁

  鼓浪屿上最早出现电瓶车,在黄老先生和老李的记忆中是1995年左右,当时为发展旅游,岛上引进了10余辆电瓶车。而板车在鼓浪屿大行其道,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

  在引进电瓶车之前,鼓浪屿上只有两部机动车,用于消防和运送垃圾。岛上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就是用人力抬的轿子。

  “解放后就有了轿子,不过两三抬而已,用来抬老弱病残,上世纪80年代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板车。上世纪80年代,鼓浪屿上建筑多起来,板车也就越来越多了。电瓶车也一样,引进第一批之后,生意很红火,自然就越来越多了,商业行为嘛。”说到这里,老李摇了摇头。

  对鼓浪屿交通工具演变过程,厦门文史专家、原博物馆馆长龚洁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03年元月,实行租界管制后,鼓浪屿就有条例,明令不得行驶车辆。其间,当然也有违反禁令的特殊存在,之后发生“传教士开摩托车闯祸,居民一致抗议”后,车辆完全从鼓浪屿消失。

  根据龚洁出示的厦门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厦门的租界》一书,记者看到《鼓浪屿工部局律例》里明确写着:不准乘脚踏车于人烟稠密之处,以致伤害行人,违者拿办不贷。

  “无车”历史一直维持到解放后,也就是第二阶段。1949年以后,鼓浪屿有了两部机动车,但这两部车一部是消防用途,另一部则是卫生车。当时的鼓浪屿,完全以人力车为主。

  1984年,鼓浪屿引进“滑杆”,即藤椅两边绑上两竹竿,前后各一人将其扛起。“之后因形象实在不雅,没几年也取消了。”龚洁称,如今鼓浪屿上安徽、江西人之所以多,就是那时进来的。

  据悉,来到鼓浪屿,无论是外国贵宾,如乘坐军舰前来访问的德国王子、英国舰队司令等,或是昔日政要,如蒋介石、宋子文,还是文化名人,如鲁迅、林语堂等,抑或达官显贵,都是步行鼓浪屿,没有谁“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邓颖超等中央领导来到鼓浪屿,也都遵循“无车岛”的传统,走在街上亲切地和老百姓打招呼,给鼓浪屿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在人群中,我亲眼目睹了邓小平从码头步行到日光岩。”交谈中,老黄和老李都兴致勃勃地说起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来鼓浪屿的事。“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在日光岩底稍休息了下,就继续爬上山去了。”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