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沈殿霞:香港“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5:30 新世纪周刊

  -林奕华(香港)

  对香港而言,1969年是重要一年,因为有两件历史事件在这里交汇:一是暴动,二是第一家提供免费节目的双语 频道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俗称无线)正式启播。暴动导致人心惶惶,无线启播则因机缘巧合而成为躁动社会的 镇定剂。一家新的媒体机构要在斯时斯刻奠定其角色与地位,当然要靠若干形象鲜明的时下所谓的“代言人”。借着综艺节目 《欢乐今宵》与广大群众建立连结,主持人之一的沈殿霞是一大功臣。

  1967年才20岁的沈殿霞是少女之龄,但在《欢乐今宵》中俨如是无线大家庭的支柱。官方刊物多次将她与“大 家长”梁醒波(绰号波叔)的合照放在封面上,凸显出两代没有隔阂的祥和气氛。两人的珠圆玉润固然增加相互的认同感—— 不像父女,也有几分祖孙之感——而这份“骨肉”的联想和标记,更令无线电视在极短时间内深入家庭。

  波叔后来成为每年春节最受欢迎的“财神”,沈殿霞则在昵称“肥肥”的庇荫下成了香港的“吉祥物”。但“肥胖就 是福气”不见得放在任何人身上皆准,沈殿霞之所以深得民心,很大程度是来自她的精乖伶俐——大家都不介意有她这样的女 儿、姊妹。

  20岁到30岁的头十年电视生涯,也是无线电视40年历史中的“黄金十年”。那10年给予一个电视艺人最大的 成长养料,是人材济济朝气勃勃的幕后精英。没有他们,条件再优秀的天才也只能枯萎在庸才手上,这一点大可从之后的综艺 节目再没出现青出于蓝的接班人得到印证。当年的《欢乐今宵》、《香港小姐竞选》、《欢乐满东华》筹款晚会,一年一度的 台庆,过年过节的大型特备节目,全是把香港人叫回家,围在小匣子前增进感情的最佳妙品。正气十足兼老幼咸宜的综艺电视 ,既为亲情加持,又为家宅“辟邪”。饱含凝聚力量,直接令善于主持的沈殿霞成为每个家庭的一分子。

  但社会气候的变化何其迅速。才刚踏入80年代,香港的电视文化马上进入所谓的“战国”阶段,无线的“大家庭” 在主帅梁淑怡率领大军跳槽佳视后,即备受亚洲电视麦当雄时代冲击,及后又因戏剧节目更能吸引观众追看而大大削弱综艺节 目的影响力。1982年沈殿霞陪郑少秋赴台湾发展暂别无线,直至1985年重返“娘家”,才正式扛起替《欢乐今宵》力 挽狂澜的“家长”责任。但因“九七回归”而造成的社会不安已逐渐浮现,电视艺人的移民潮终于在1989年至90年代爆 发,诞下一女但已与丈夫郑少秋离异的沈殿霞,不排除是为了“九七回归”后的安定疑虑而跳槽盛传以三倍高于无线薪水成功 挖角的亚洲电视。

  历史证明,空降敌台成为助阵一员的沈并未“如虎添翼”——亚洲电视既无“家”的气氛,也吸引不到更多家庭的支 持。肥肥加盟,只是令该台的“家徒四壁”更益明显。难怪猛将如沈殿霞也是迹近摆设多于是“一家之主”。又或当家庭欠缺 士气与人气,“一家之主”也只能叹句有心无力。

  现实中的沈殿霞刚好相反。没有了丈夫在身旁的她,却要为女儿郑欣宜提供所有的“最好”。由她1996回巢无线 开始,全港观众见证了她的人格另一面——欣宜在大众眼前长大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女人要把单亲母亲演到十全十美的决心 。虽然当中不无争议:谁会料到她对女儿的宠爱、照顾、关怀,到后来竟爆发成“社会事件”——当欣宜以白雪公主形象出现 荧幕并亲吻白马王子吴卓羲时,引致有观众致电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投诉“画面令人不安”。

  一生离不开中国伦理中“家”这个字所带来的喜与悲、恩与怨、荣与衰、哀与乐。作为艺人,沈殿霞的“家事未了” ,难免也是“公事未了”。生前因前夫会否送终已被媒体热炒,死后又因追思会上郑少秋被邓光荣责难而令她的“家庭问题” 再上头条。凡此种种未尝不可以让“沈殿霞”被阅读为香港人的某种困惑:我们是否还被旧时代(团结)和今天(破碎)的“ 家庭”定义的落差弄得昏头转向,不知何去何从?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