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松团队的一年刑辩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1:42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赵晓秋

  早春三月,北京。

  “我们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开‘精品店’的问题。”与一年前提心吊胆的处境相比,2008年3月 24日,在位于北京四环一栋高档写字楼里,张青松像个胜利者一样坐在北京尚权律师所的会客厅,“心情好极了”。

  打开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的网页,夺人眼目的是“专门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事务所”这条与众不同的口号。这家20 06年10月成立的律所“新生儿”在大家的担忧中,以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速度成长。

  这一年,我在尚权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的硕士毕业生,常铮是班里女生唯一做刑事辩护的律师。对此,常铮的解释是,“因 为是学这个专业的,而且对刑辩比较感兴趣”。2006年暮夏,怀揣着对刑辩律师的美好憧憬和些许踌躇,年轻的常铮加入 了同样年轻的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

  “班里的其他同学多在做非诉、民诉业务,他们涉及领域多、繁杂。聚会聊天时,同学都认同律所专业化是一种趋势 ,也时刻考虑自己将来应该往哪个领域发展的问题,而我的起点就是在专业化的路上。”说这番话的常铮不像刚踏入社会两年 多的新人,她的身上透露着一名老律师的成熟、精炼、有力、灵活。

  “我的这种变化与‘尚权’的专业化锻炼分不开。”常铮说,2007年4月中旬,在“尚权”主任张青松律师的带 领下,她赴杭州开始了执业律师生涯的第一次会见——杭州长宝公司董事长吴毓秋涉嫌诈骗案。

  随后,常铮又转道江西宜春,参加江西打黑第一案——刘世波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的开庭。该案案情异常复杂,庭 审持续4天。

  “承蒙张律师的提携与信任,我以辩护人的身份参与了全程庭审,尤其是在举证、辩论阶段,张律师顶住可能来自当 事人的非议,让我个人独立发表意见。庭审结束后,被告人家属和江西律师同行们的一致赞许让我信心倍增。”回首一年多的 刑辩生活,常铮表示新颖的案件类型,灵活的辩护思路,层出不穷的复杂案情和始料不及的突发情况,都使年轻的她迅速、充 分地得到了历练,“如果说当初选择做刑事辩护律师是‘偶然为之’,现今,我已坚定了在较长时间内做刑事辩护律师或是一 辈子做刑事辩护律师的决心。”

  不同于常铮,靳学孔是一个工作多年的“老刑事”,“在检察院做了7年,大多是和刑事案件打交道,后来转做了刑 事辩护律师”。靳学孔说,他刚进入律师行业时,也是什么案件都代理。2006年12月,靳学孔来到了北京尚权律师事务 所。“尚权”专门做刑事诉讼的理念让靳学孔一下子找到了目标。

  “作为一个老刑事,必然对刑事案件有感情。在综合性的律所,诉讼部的规模比较小,做刑事辩护的律师更少。”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让靳学孔迷失目标。来到“尚权”后,靳学孔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其代理的不少案件都取得了良好 效果,经过靳学孔辩护而被无罪释放的当事人不少还专程赶到北京再次对他表示感激。“做得专了必然提高得快。”对于自己 的变化靳学孔如是解读。

  “‘万金油’律师在社会专业化的大环境下,是没有出路的。”今年2月刚刚加盟到“尚权”的熊辉律师表示,综合 所和专业所比较,更多的是一个氛围。“大家志同道合地坐在一起,大家一起在谋什么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都能得到统一 。”来到“尚权”之前,熊辉已经有了7年的工作经历,“这个时候,律师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个职业,而更多的是个事业 ”。“想做事业”的熊辉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自立的律师”,“而一个有良好的口碑、执业技能、职业名气的律师是需要厚积 薄发的,专业所可以缩短律师自立的时间跨度”。

  空气中充满“刑辩味道”

  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环境复杂,风险大。加上刑事辩护律师经济收入不稳定,一般律师都是以民商事代理为主业,间或 做一下刑事辩护。即便是刑法和刑诉专业出身的律师,为了维持生计,从业之后也纷纷改行,在刑事辩护“不景气”的时候, “尚权”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吗?张青松说,“尚权”创办的一段时间里,所里的不少律师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并时不时向其 表示“先期可否办理其他类型案件”的想法。

  “不行!”对于这种提议,张青松的态度坚决。“对于一个律师事务所,诱惑最大的肯定是民商案件。”在过去的一 年多的时间里,张青松拒绝了很多类似的“诱惑”。记忆深刻的是,云南一个大企业有个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经朋友介绍, 当事人慕名找到了张青松并向其抛出了3000万元代理费的“橄榄枝”。

  “我们不做,我们是做刑事辩护的,这个我们不专业。”张青松说当初自己“狠着心”说出了这句话。这件事情在他 心里憋了一个多星期,对谁都没敢说,“感觉就是把一大笔钱扔了出去。睡觉睡不着,半夜跑出去喝啤酒。”一个多星期后, 张青松才和所里的同事说起,“大家的眼睛都直了,我就说这样的诱惑我们都顶住了,还有什么不能顶住的”。

  对于得失的考虑,睿智的张青松并不是没有考量,“拒绝这种诱惑,失去的是暂时的钱财,得到的是大家做刑事案件 的决心”。张青松说,以前律师总以自己是平均学历最高的法律群体自居,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 的人员构成正在改变,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被吸收到公法检队伍中去,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 过了律师。“人家在提高,我们不提高,不专业,怎么行?”

  张青松的“背水一战”后,律所的律师谁也不提改做其他业务的建议了。“大家是有案子接案子,没案子就老实地看 刑事辩护方面的书籍。”

  “一个成功的律师要耐得住寂寞,这种寂寞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更多的是名利上的。不可否认,专业所的这种寂寞性 更强。”熊辉律师说,他刚工作时一位前辈的话让他时刻铭记——在改变的可能性或是改变的速度比较缓慢的情况下,最好的 办法就是适应。“因为只有适应,你才能发挥你应有的才能和作为。”

  熊辉律师说,刑事案件与民商案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民商案件是以财产作为纠纷,而刑事案件是身家性命、人身自 由的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及其家属必须是非常信任律师,才会实现委托。律所的刑辩专业化,会加强当事人的信任 度。目前我们达成委托的当事人多是冲着‘尚权’专业二字来的。”

  以学术的角度做案件是“尚权”的“风骨”。用张青松的话形容就是,在“尚权”,空气里都是刑辩的味道。

  “法律是很专业的科学,当一个律师整天在搞房地产,突然接到一个刑事案件,他不会做得好。而在刑辩专业所,大 家说的、看的、想的、做的、写的,都是刑事辩护的东西。在这样的领域里长期浸泡,你怎么可能做得不好。”张青松以反问 的口气坚定自己及同事的决心。

  从专业店到精品店

  “以刑辩作为一个律所的唯一业务,它的前景会很好吗?”这是一年前,人们对“尚权”的担忧。张青松坦承“尚权 ”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本身也是“小心翼翼”。经过一年多发展,“尚权”的变化让他早已信心满满。

  “我的信心有3个原因,第一,专门做刑事辩护的‘尚权’平稳存在了一年多,我以前担心律所挣不到钱,饿垮了, 现在这个顾虑已经完全没了;第二,‘尚权’专门做刑事辩护的理念被业界认可,律师同行、司法实务部门、法律学界由怀疑 到支持;第三,一些刑事辩护的学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冀祥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吴雪松教授、北京师范大 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的毛立新教授都主动要求来‘尚权’做兼职律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要把刑辩专业所的这个大旗扛下去 。”据张青松介绍尚权律师事务所现有10名执业律师,其中1名博士后,3名博士,4名硕士,“成为平均学历最高的律所 ”。

  在“尚权”发展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几个事情让张青松和他的同事感到骄傲。“北京一个著名律师的亲属涉案,一 审被判处3年零6个月的有期徒刑,二审找我们代理。被告人的家属是中国顶尖级律师,你想我们的专业化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才会取信于他?”

  张青松直言不讳地承认,“尚权”创办初期,不少当事人都是冲着张青松个人的名气而来的。对此,张青松并不兴奋 ,“作为一个律所的主任,我要解决的是让当事人选择‘尚权’,是因为这个机构而不是某个个人”。

  经过不断地沉静下来的实干,张青松等来了“尚权”成立一年多来的最大成就,“最火的事情是有一个月,分布在全 国各地的19个当事人都找我们所委托案件,而且他们不是冲着我来的,就是冲着‘尚权’来的。我最高兴听当事人说找哪个 律师都可以的话语。这表明对方不是在认可一个人,而是在认可我们一群人。”

  可以说,当初在创办“尚权”时,张青松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多接几个刑事案件,他要做的更多更重大,“一年一个论 坛,一本书”是“尚权”将“专卖店开成精品店”的尝试。

  2007年10月27日,一个由“尚权”举办的“信念、信心、信仰——刑事辩护律师的光荣与梦想”的首届尚权 刑事辩护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了学术界、律师界和司法机关的相关人士,旨在探讨刑事辩护制度改革,推动法治完善, 为刑事辩护领域各方面的参与者创造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这个论坛拟于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举行。2008年4月, “尚权”的第一本书《刑辩魅力》也在积极筹备中。

  同时,“尚权”也正准备联合业内志同道合的律所以及相关的法学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推动刑事辩护的专业化培训 ,更好地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学实务的衔接,“为刑事辩护储备后备军”。张青松相信“尚权”和中国的刑事辩护事业的明天一 定会更美好。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5月上半月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