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代监狱政委的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09:33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胡晓山 严思凤 江峰

  人物档案:

  邓永顺:男,1933年出生于湖北宜都市姚电区红亮乡。1950年开始参加工作,1952年调到沙洋农场,成 为沙洋监狱工作第一代创业人。先后历任沙洋畜牧场办事员、干事、中队长、副股长、股长、副场长、场长,1984年担任 沙洋荷花垸农场党委书记、政委,退休后担任沙洋监狱局关工委副主席。

  邓学军:男,1960年出生在沙洋农场,1978年参军,1982年复员,1983年考干,先后在熊望台监狱 担任办事员、分队长、队长、科长、副政委,2008年被任命为熊望台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

  2008年6月18日,笔者终于把这对忙碌的父子请到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这对父子侃侃而谈,父子间亲情在 这一刻缓缓流淌。

  父亲引导儿子

  在邓学军的眼里,父亲邓永顺的形象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主人翁石光荣一样,正直、乐观、严肃、激情。

  1953年,当邓永顺从宜昌公安局调到沙洋监狱工作时,正值沙洋监狱工作创建之时,当时整个沙洋芦苇丛生,遍 地泥泞、血吸虫肆虐、荒无人烟。条件异常简陋,但邓永顺和他的战友们却豪情万丈。

  在老一辈沙洋监狱工作者的努力下,沙洋监狱工作逐渐发展、壮大。到1960年,邓永顺第四个孩子邓学军出生的 时候,沙洋农场已有了砖瓦房。

  尽管是家里第一个男孩,邓永顺却没有丝毫的溺爱和纵容,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在大风大浪里成长。

  在邓学军5岁的时候,邓永顺开始教孩子游泳。“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邓永顺看来,游泳是锻炼孩子毅力 和体魄的运动。

  读高中的时候,邓学军身高达到了一米八,加之体育成绩好、读书成绩好,又会拉二胡,成为班上最有“影响力”的 人。

  和父亲不同的是,年少时邓学军十分顽皮。在初中时,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爬到几米高的水塔玩耍,正在担水的邓 永顺找到了邓学军,当时就是一扁担甩过去,打到了邓学军的鼻梁,到现在邓学军鼻梁上还有一个浅浅的疤痕。

  打在孩子身上疼在自己心上。事后,邓永顺送给儿子一句话:“做人要本本分分,做事要中规中矩。”

  1978年,邓学军参军入伍,临行前,邓永顺对儿子说:“去吧,部队是锻炼人最好的地方,给父亲争口气。”

  邓学军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当兵第二年入了党,第三年当上了代理排长。

  1981年,邓永顺专程到部队看望儿子,连队高指导员对邓永顺说:“你的孩子顶呱呱。”

  1982年,得知监狱招录警察,邓学军毅然放弃了在部队提干的机会,复员回家,他也想成为一名像他父亲一样的 人。

  1983年,邓学军以较高分数考取了监狱人民警察,报到的那一天,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我是不会帮你的。”

  子承父业

  如果说在家庭教育上,父亲给孩子的是严、爱、教,那么在工作作风上,父亲给孩子带来的财富是正派、求实、好学 。

  邓永顺到沙洋监狱之前,只读过两年私塾,到监狱工作后,明显感到知识匮乏、危机感顿生。“很多罪犯都是有文化 的人,你要教育、改造好他们,自己没有一点水平怎么行?”

  邓永顺随身备了三个本子,一个是工作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综合运用本,几乎每天都要记录上千字。

  从1960年起,邓永顺还自费订阅了《湖北日报》,这一订就是34年,直至他退休为止,在邓永顺的家中,《湖 北日报》厚厚堆积有一人多高。

  那个年代没有电灯,夏天又闷热,蚊子特别多,邓永顺只得点上煤油灯,在帐子里学习,邓学军放学回家也要做作业 ,无数个夜晚,父子俩就在同一帐子里各自学习,父亲读报、写总结,孩子读书、写作文。

  日子久了,白帐子被熏成黑帐子,邓永顺笑着跟儿子说:“帐子黑了不要紧,就怕人不进步。”

  工作以后,邓学军也养成了随时记笔记的习惯。与父亲不同的是,邓学军更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提炼。20世纪90年 代末期,他购买了一台电脑,上网学习、用电脑写作成为他的另一个习惯。走上领导岗位后,很多材料都是自己动笔。

  工作方法上,邓永顺注重实干,邓学军更注重调研。

  每年邓学军都要深入一线进行两次以上调研,工作30多年,先后有30多篇论文在各级报刊发表,在监狱系统产生 了很好的影响,其中一些经验还在全省监狱系统推广。

  两代人有变化也有不变的,那就是端正做人、踏实做事。

  1984年,邓永顺从熊望台监狱调到荷花垸监狱任党委书记、政委,同年邓学军在熊望台监狱工作。

  在机关狱政科工作3年后,邓学军主动提出下到基层锻炼。期间,组织上考虑到邓永顺身体不好,想把邓学军调到荷 花垸监狱工作。当即遭到父子俩强烈反对。

  邓永顺对儿子说:“我知道这不是你提出来的,但我还是坚决反对,年轻人就应该靠自己,从基层干起。”

  邓学军也犯了“倔脾气”,有生以来第一次顶撞了父亲:“你要我去,我还不干呢,我可不喜欢别人在背后议论我是 靠父亲的关系。”

  担任监狱领导多年,邓永顺从未跟上级领导提出要照顾孩子,也没有给孩子单位领导打过招呼。令他比较欣慰的是, 儿子像他当年那样,靠自己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2008年,得知孩子担任政委,邓永顺一句祝贺的话也没有说,只是叮嘱邓学军:“你的职位和责任是成正比的, 千万不能骄傲自满。”

  其实,哪个父亲不深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爱的方式各有差异,在对邓学军的工作教导方面,他可以说不遗余力,甚 至还两次赶到邓学军所在中队,为孩子指点迷津。

  在担任熊望台监狱狱政科长期间,邓学军回家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思想:现在罪犯越来越不好管。

  “四喜呀,你不能急,”知道儿子的忧虑,邓永顺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要做到‘一攻二防三心四严’:攻危险 犯、防罪犯内因变化和外因影响,对罪犯要关心、知心、细心,严要求、严管理、严格罪犯行为规范、严格工作作风。”

  这样的交流也不知在父子间重复了多少次,血脉亲情加上志同道合,让这对父子情感步步升华,成为监狱工作的“黄 金搭档”。

  1994年,邓永顺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1998年,邓学军担任熊望台监狱副政委,主抓监管改造。

  “我真心感谢我的父亲,从以前的教育到现在的警醒,在人生每个阶段,他总给我所想要的,老一辈身上那种克难奋 进、谦虚谨慎的作风正是我们这代人所要传承和发扬的。”邓学军说,“所以我很愿意跟父亲交流我工作的得与失,从某个程 度上说,我们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薪火相传

  工作理念上,邓永顺最常讲的是报党恩、讲奉献。而邓学军更多强调是讲责任。同是监狱警察,两人的信念完全一致 :竭尽全力把罪犯培养成守法公民。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邓永顺题写了一个座右铭:“离职不离责、党需要我就为。”

  在担任局关工委副主席的十多年间,邓永顺先后帮教罪犯几千人次,个别教育100多人,成功帮教转化顽固危险罪 犯35人,为青少年、学生做巡回报告达数十次。他的晚霞更加灿烂。

  尽管父亲没有讲自己的感人事迹,但邓学军知道,父亲用行动向他诠释了责任。

  随着监狱的高标准、严要求,主抓监管安全工作的邓学军越来越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父亲一样,他用奋进和 奉献做了回答。

  20多年工作履历中,用“拼命三郎”这个词语概括邓学军毫不为过。

  狱政科民警蒋志平说:“我和邓政委共事了几年,无法想像,几年里,他几乎从未休息过,每个双休日都下到监区, 每天中午吃饭后就到办公室,每晚巡查到十点,大年三十更不例外,就是每年法定的公休假也全部‘充公’……仅凭这一点, 我们年轻人都无法做到。”

  2006年9月,一监区进行布局调整,邓学军在现场指挥,不到半个小时,邓学军突然脸色苍白、大汗淋漓。

  “邓副政委,我们送你去医院,”身旁的监区长鲁立看出了异常。“不要紧,坚持一下就好了。”忍着钻心似的疼痛 ,邓学军坚持不离开岗位。

  不到十分钟,邓学军头昏目眩,人“轰”的一下晕倒在地上。

  半个小时后,邓学军被送到了沙洋监狱局总医院,院长宋韩斌检查后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再晚半个小时,生命 就有危险了。”

  事后,邓永顺得知消息到医院看望儿子:“四喜呀,在其位谋其政,你没有给老爸丢脸。”说过这番话,邓永顺偷偷 背过身,禁不住老泪纵横。

  从办事员、队长、狱政科长、副政委、政委,每一个职位都代表不同的责任,特别是主管监管改造工作以来,确保监 狱稳定成为邓学军思考最多的问题,作为监狱领导,他像父亲邓永顺一样,带头承担起顽危犯攻坚重任。

  多年来,邓学军以监狱为家,收获了很多的荣誉,但对自己的家,他却难以顾及。

  2007年,女儿大学毕业后央求邓学军帮帮找工作,但他没有答应。

  “爸,您也太狠心了,凭您的关系,给我找个事有什么难。”

  “女儿啊,不是爸不愿帮你,路,靠自己走。当年你爷爷就是这样教育我的。”邓学军耐心跟女儿解释。

  尽管心里不高兴,但好强的女儿打起了背包,只身到南方打工。

  手记:

  整个采访,笔者挥散不去邓永顺的歉疚表情。当他说起当年打伤儿子邓学军的鼻梁时,他甚至用手轻轻抚摩孩子的鼻 梁,而作为儿子的邓学军对父亲却是满脸虔诚与微笑。

  鼻梁上的这处小疤痕,或许是父辈们给孩子留下最生动的印记,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次传承。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7月下半月刊)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