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撰稿森堡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望子心切的父母希望生男孩以延续“香火”。中国很早就有在孕期饮食上“酸儿辣女” 的说法,英国一家权威科学期刊曾发表论文,认为孕期饮食会影响婴儿性别,引起了激烈争论,一些科学家用充足的论据对此 进行反驳。
“谷类食物决定胎儿性别”
一些地区在民间盛传某些食物组成的“秘方”可以保证“望子成真”,非洲一些原始部落至今仍流传着一些求子的奇 特仪式,但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家的响应。但去年4月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发表了一篇题为《你由你母亲吃什 么来决定》的研究报告,由英国艾克斯特大学哺乳动物学讲师费奥娜·马修斯及其在牛津大学的合作者撰写,文中引用了大量 数据。
准妈妈们吃的食物真能影响胎儿性别吗?一时间,马修斯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Google上的搜索结果一度达 到5万多条,一些妇产科专家和营养师也加入了讨论的阵营。
仔细看马修斯的论文可以发现,她的“杀手锏”是统计数据而非人类生殖实验。她请740名怀孕妇女记录她们在孕 期和怀孕之前的饮食,以研究这些孕妇日后诞下的婴儿与孕期饮食的关系。结果,马修斯惊奇地发现,怀孕期摄入热量多的孕 妇,有56%生了男孩;摄入热量少的孕妇,有45%生了男孩;而在研究涉及的132种食物中,谷类早餐食品与生男孩的 关系最为明显。
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怀疑食物能影响胎儿性别。2007年就有南非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给怀孕小鼠喂食 药物,降低它们体内的血糖浓度,那么生下的幼鼠通常是雌性。动物实验结果与马修斯的数据似乎都能得出一个结论——胎儿 性别真的与食物有关。
马修斯等人猜测,这与自然选择有关。她们总结说,食物充足时,妈妈们更容易生育雄性后代,反之则为雌性。她们 猜测,孕妇血糖较高可能有利于雄性胎儿存活,因为雄性胎儿比雌性略重。由于谷物中的淀粉很容易水解成葡萄糖,所以食用 谷类食物较多的孕妇更有可能生下男孩。
而小鼠试验中用“进化选择说”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艾莉莎·卡梅隆解释说,如果雌鼠在食物 不足时仍生下雄性胎儿,长大后将体质太弱不利于交配,如果生下的是雌性,无论它有多瘦弱,仍然可以养育后代。
统计失误还是确有其事?
现在断言“食物影响胎儿性别”未免为时过早,马修斯等人只是找出了纷繁数据下可能存在的规律,并给出了进化选 择的猜测。猜测毕竟是未加证实的,要使民间传说真正进入科学殿堂,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给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马修 斯及卡梅隆都坚持实验结果决非偶然,但又提供不了更多论据。在引起大众强烈关注的同时,她们的结论很快受到质疑。
美国一些统计学家从马修斯依赖的数据着手,认为这个结论只和一大堆统计数据中偶然出现的错误关联。今年1月14 日,美国国家统计科学研究院副主任斯坦利及康奈尔大学医学博士西恩·比昂等人,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上发表文 章,试图推翻马修斯的结论。
斯坦利等人认为,马修斯的结论极有可能是偶然现象。他说,科学实验允许出现5%以内的误差,264种食物中可 能出现13种反映食物与胎儿性别关系的偶然现象,只有重复实验才能消除这种误差。而由于生殖的特殊性,重复实验无法进 行,误差也就难以消除。
在上述谷类食品研究中,斯坦利认为,要使研究结果具统计学意义,孕妇的所有饮食数据都应该被考虑进去。而经过 这一调整,大大增加了数据分析难度,所谓谷类早餐食品与胎儿性别的关联度就失去统计学意义了。他说,如果你先入为主地 去挑选数据的话,你能找到可证实你任何预想的数据。
一些统计学家也从纯数学角度找到了马修斯的纰漏。研究人员在分析大量数据时应该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否则,统 计学家表示,只有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显然,马修斯的研究并不符合这种标准。
统计学家表示,此类研究经常会出现偶然性联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 究人员研究了住院患者的星座,发现射手座的人容易骨折,双鱼座的人容易产生心脏问题等。这种联系也符合“具统计学意义 ”的传统数学标准,却是偶然性的,换一个不同的样本(如换一所医院)重新研究,这一结论也许就不存在了。
生男生女谁决定
谷物与生男孩的关系被马修斯等人正式提出后,一些孕妇希望用“挑食”的办法达到目的,并付诸行动。美国国家统 计科学研究院副主任斯坦利说,假如马修斯的结论是对的,农村人口中男婴的比例应该更高,因为农村孕妇食物中的淀粉含量 更多,但在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的人口统计中,并未发现这种现象。
那么,生男生女究竟由什么决定?早在100年前,美国生物学家C.E.马克伦格就发现,胎儿的性别由X、Y染 色体决定,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为XY。男性生殖细胞可能含有X、Y染色体中的一种,女性生殖细胞则只含有 X染色体。当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时,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完全由精子决定。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时,胎儿性 别为女;当精子含Y染色体时,胎儿性别为男。
自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与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现代生命科学已经深入到分子、亚 细胞水平,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从根本上讲,染色体作为DNA的载体,生男生女是由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学变化决定的 ,其过程相当复杂,涉及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反应,目前科学家们还未完全弄清。民间传说的“挑食择子”往往根据个例 统计便得出结论,显然缺乏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