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玖
“已经过了55年,这份讣告也算得上如期而至。”
已有55年历史的老牌创意媒体《I.D.》(国际设计杂志)将于本月停刊,原主编拉尔夫·卡普兰(Ralph Caplan)为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写下回顾文章,开篇言词充溢着伤感。
干这行的,总共才15个
推出《I.D.》之前,《Interiors》(室内杂志)的出版人查尔斯·惠特尼(CharlesWhit ney)在街上偶遇工业设计师亨利·德莱弗斯(HenryDreyfuss)。
“亨利!”他大喊一声,“我正要弄一本面向工业设计师的杂志。”
“你真厉害!”德莱弗斯答道,“干我们这行的不算我,总共才14个。”
当年,专业设计师数量之少,让那时候的一些设计师颇为得意。1944年,他们刚在纽约法院赢了场官司,确定工 业设计为正式职业。
1954年,《I.D.》第一期出版,杂志留有出版者手记,希望这本刊物能成为“未来若干年催生创意的因子。 ”早先刊载的文章考察了汽车工业、产品规划、各类设计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使用外请顾问和内部设计师的不同之处等等。
作为新领域中首家出版物,这份杂志并没有太多经验丰富的作者,只有美术指导阿尔文·鲁斯提(AlvinLus tig)受过各种设计训练,他在目标读者群的设计师中早已大名鼎鼎。当年的技术编辑阿瑟·格雷戈尔(ArthurGr egor),则是一位四处发表作品的奥地利诗人,他有工程学位,但对那行完全没兴趣。
当时,杂志由简·米塔拉奇(JaneMitarachi)和黛博拉·爱伦(DeborahAllen)共同编 辑,两位年轻姑娘原先负责《Interiors》中涉及工业设计的部分。
简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菲利普·约翰(PhilipJohnson)手下工作,对设计颇有独 到见解,她有一股子挖掘的劲头,又有新闻工作者未卜先知的嗅觉,能发现未来的新趋势,将之作为好故事的选题。
黛博拉是一位天才写手,能将常识注入看似玄乎的主题中,她的汽车设计评论在英美两国名声鹊起,美国人后来将她 早期写的一系列文章称为“人机关系”,彰显出设计在这个新兴领域的重大意义。
创刊之始,杂志就力图区分设计与时尚间的界限。因为这个原因,第二期的专题,简写了个长篇报导,介绍拖拉机的 发展,以其为例,说明它“不是靠整个容就能改进的产品”,安迪·沃霍尔还画了一幅折页插图,这种经典的案例研究变成了 这份杂志日后的标准套餐。
1957年,拉尔夫加入这本工业设计杂志的编辑团队。
为了完成在杂志社的首项任务,拉尔夫写了篇文章——烟盒空了可以做成完美的玩具舞台;在牙买加,汽油桶摇身变 成了乐器;冰激凌容器能当手袋用。
由于杂志长期缺钱,当上主编的拉尔夫构思出大胆的编辑革新。“住在纽约头几年,我偶然结识了一票临时演员,他 们到处试镜,参加各种评审招募,这需要他们成天衣着光鲜挺括、梳理整齐,此外,他们风度翩翩、口齿伶俐。我印了一些通 用的商务名片,证明持卡者是杂志的助理编辑,把名片分发给这些演员,让他们作为杂志代表出席活动,我的全部要求是,让 他们把宣传资料袋带回来。为此,他们可以得到免费午餐,尽管只有鸡尾酒和冷拼盘。”
渐渐地,这本设计杂志因为这个人数庞大且长相漂亮的团队名声远播。
我们哪里出了错?
这本专业设计杂志开始名为《工业设计》(IndustrialDesign),但是人们都称之为《I.D.》 。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张,它的名字改为《国际设计》(InternationalDesign),不过,并非人人都注意 到;大家还是管它叫《I.D.》。
现任主编耶西·爱史洛克(JesseAshlock)在近期一则访谈中表示,“国际化与聚焦设计,是我们办刊 追求的宗旨。我认为每期《I.D.》杂志都应该呈现这样一些内容:在当今物质文化和建筑环境中,好的创意和想法如何改 善全人类的生活。”
《I.D.》的停刊,包括多种原因:平面媒体广告业务下滑;作为杂志核心读者群的产品设计师日益分化,由此产 生更为专业的信息需求;以及网络提供的大量免费信息。目前得知,《I.D.》今后将专注于一年一度的I.D.设计大赛 ,并充实其网站内容。
诚如拉尔夫所言:“杂志或报纸停刊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除了多愁善感的恋旧,还有 别的理由去纪念一下这份杂志的消失,推测一下,这预示着下一家倒霉的是谁?更重要的是,思考一下,用什么东西能代替它 ?某一行业成熟的标记之一,就是有一份杂志不断对它进行考察和诠释,这种功能不可能由官方组织的出版物来完成。很难想 象,除了互联网,还能在哪儿实现这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