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监管“裸官”的法治考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4日16:16  法制与新闻

  傅达林/文

  现代社会,腐败和反腐败犹如老鼠与猫的关系,在反腐的高压之下,一些腐败现象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新的腐 败形式又需要新的反腐举措予以治理。例如“裸官”,就是近年来我国法治健全、反腐形势渐紧背景下生出的腐败苗头。从陕 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周金伙,到出走巴黎的温州鹿城区前区委书记杨湘洪等,一个个典型 的“裸官”引发舆论哗然,更有“4000名贪官卷走了500多亿美元”的说法震惊四座,只能让老百姓在贪官们的“胜利 大逃亡”面前哑口无言。

  愈演愈烈的“裸官”现象,构成了反腐治理上的新课题。于是,对“裸官”的监管也随之提上日程。2010年,纪 检监察部门有望出台全国性管理办法监管“裸官”。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国家预防腐败局2010年工 作要点》,指出要“研究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相关规定的具体落实办法”。这也是“裸官”监 管第一次作为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工作重点被提出。

  虽然这只是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年度工作要点,但其透露出的反腐新信息还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也再度见证 了普通民众对“裸官”现象的深恶痛绝,反映出监管“裸官”政策的民意基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今后长时间的反腐轨道 上,这一“研究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相关规定的具体落实办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 贪官外逃”的冲动?又能为吏治清明带来多少有实践意义的制度经验?

  不可否认,“裸官”的出现本身反映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强,恰如专家所言,对于这种留后路的官员应该保持高度警 惕,在提拔任用的时候应该特别小心。问题是,在一个尚未从根本上对公权力形成法治化监控的环境中,谁能保证针对特定人 群的“紧箍咒”不会再度沦为剪断箭杆“治”箭伤——治的还是表面呢?实践中,我们并不缺乏监管“裸官”的地方样本,比 如广东省委组织部为了防止“裸官”外逃,规定省管干部上任前需报告家属情况。而2009年年底深圳更是要求“裸官”不 得担任党政正职,一度被网民讥讽为“折扣式的预防腐败”。为何此类反腐良策不仅未能立竿见影,反而招致不少责难呢?笔 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举措缺乏法治化根基。有评论提出,让官员“裸”起来才是治“裸官”的最好方式,而能够让官员 “裸”起来还得依靠法治的平台。

  “裸官”之所以能够产生,首先在于官员财产收入的畸形化。很难想象,一个只拿俸禄的官员如何能够将自己的妻子 孩子举家送往国外?然而在目前的行政法治中,却缺乏足够的制度设计。虽然199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 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1997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又把“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 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的事项之一。2006年修改后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 关事项的规定》也明确,“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有关情况应当报告”。但是由于缺乏法治化的制度制约,这些 底气不足的“规定”早已被束之高阁。

  可见,监管“裸官”虽然重要,但是更需要关注“裸官”现象背后反腐政策的法治缺憾。如果缺乏扎实的法治根基, 如果不是对公权力的监督与规制已近常态化,那么即便一时的新政抑制住了某种腐败,新的腐败形式还是会层出不穷,这种反 腐与腐败的关系就容易陷入“猫捉老鼠”的游戏怪圈。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法制与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