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埃及寻找中国痕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14:04  《小康》杂志

  无论是中国企业的纷纷进驻,还是中国模式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在埃及随处可见中国痕迹

  文|本刊记者张旭

  2010年3月,法新社发布这样一条消息:埃及请中国帮助建经济区。其援引埃及投资部长马哈茂德·穆希丁的话 说,埃及政府正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谈判,在苏伊士运河南端建立类似的开发模式。根据埃及法律,“泰 达”被允许在这个15亿美元的苏伊士经济区(SuezEconomicZone)项目中最高可持有49%的股份。

  建造一个天津模式的开发区,并非埃及政府的一时之想。早在1997年,因受中国建设深圳特区的启示,埃政府就 提出由中国帮助埃及开发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的请求。而倘若追本溯源,中国与埃及的经济合作恐怕要追溯至半个世纪前。

  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位兄弟

  1955年4月,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AbdelNasser)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借 万隆会议之机相识。一次会谈时,纳赛尔告诉周恩来,由于西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恶意抛售棉花,埃及的棉花出口正面临严重 萎缩。周恩来听后对纳赛尔说,只要每个中国人每年多用一两棉花,那么埃及生产的棉花就会被中国用光。此后不到一年,“ 需求旺盛”的中国迅速跃升为埃及棉花的第三大进口国。

  这件事令纳赛尔深受感动,因而也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建交进程。1956年5月30日,中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埃及共和国由此成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六天以后,与埃及同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的 也门通过埃及的《金字塔报》(AlAhram)表示,“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月后,“阿盟” 的另一成员国叙利亚宣布承认新中国。

  “那是二十多年前中国帮助埃及建设的”,谢里夫·穆斯塔法(SharifMostaf)这个曾经在开罗大学研 修中文和埃及历史的年轻人指着位于纳赛尔路上的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对《小康》记者说,“它用的就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及时 批准的贷款。”谢里夫觉得,当初之所以将会议中心建在离无名英雄纪念碑不远的地方,是因为“埃及人认为中国的援建工程 很重要”。

  在这座非洲最大的会议中心西面,一座形同金字塔的建筑便是为缅怀第四次中东战争阵亡将士而建的无名英雄纪念碑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军队在一个月内摧毁了以色列设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巴列夫防线。鉴于空军 在这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战后不久,空军司令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MuhammedHosniMubarak )即获升为副总统。1970年代末,时任埃及总统的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MuhammedAnwaralSad at)借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并促成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由此结束了埃及长达10余年的失地 之辱。未料,1981年10月,萨达特在庆祝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式上遭宗教极端分子刺杀身亡,不久,总统 的灵柩也被安放在无名英雄纪念碑旁。

  而后至今的29年间,埃及总统始终由穆巴拉克担任。联合国前秘书长,埃及前副总理、外交部长布特罗斯·布特罗 斯·加利(BoutrosBoutrosGhali)曾经说过,中埃两国的友好关系一直是穆巴拉克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这段最令他关心的双边关系,穆巴拉克曾经九次访华。1976年4月,作为埃及副总统的穆巴拉克首次访问中 国时,重病在身的毛泽东主席破例接见;1990年5月,穆巴拉克总统第四次访华。已经离休的邓小平说,穆巴拉克是老朋 友,一定要见见面。而在此前的1989年11月,埃及还曾因穆巴拉克总统的一纸令下,拒绝了台湾提供的物资援助,以及 援助背后带有官方意味的通航请求。

  “穆巴拉克今年已经82岁,埃及人不想他再参加2011年的总统大选了。”谢里夫说,现在被普遍看好的人选是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MuhammedelBaradei)和“阿盟”秘书长穆萨(AmrMuhammedM oussa)。“很多埃及人不喜欢以色列,但是喜欢中国。要是我当总统,我会让埃及和中国更友好!再送中国一座没有被 盗的金字塔!你觉得放在哪儿比较好?天安门广场怎么样?”

  “埃及不要和中国‘哥们儿’争发明权!”

  对于国家“统一”,以及捍卫“统一”的意志,埃及人与中国人一样极为珍重。这或许是因为埃及曾体味过丧失西奈 半岛之痛,又或许是承自祖先的观念使然。

  无论在南方的卢克索(Luxor),还是北方的孟菲斯(Memphis),王朝时代埃及法老们留下的壁画、浮 雕如今依然生动清晰。画面上,那些伟大的君主常常戴着象征南方上埃及和北方下埃及的两个王冠,以此彪炳自己治下国家统 一的伟绩。

  之所以将南方称作上埃及,是因为尼罗河的上游位于此地。北行至开罗,尼罗河变得支流丛生,在开拓出一片三角洲 后,最终归于地中海。据说古埃及人觉得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样子仿佛莲花,生活在三角洲“花朵”地区的下埃及人因之将莲 花视为吉物,而位于“花茎”处的上埃及则以此地盛产的纸莎草为象征。于是在那些壁画、浮雕上,并饰的莲花和纸莎草就成 了古埃及人心向统一的另一种隐喻。

  “埃及人在五千年前就开始用纸莎草造纸,这比中国人发明造纸术要早得多。”开罗一家纸莎草画店的女老板用中文 笑着对《小康》记者说,“但是埃及和中国是‘哥们儿’,埃及不要和‘哥们儿’争发明权!”

  “照张相好吗?”女老板欣然应允。于是记者走到她身旁,扶住她的肩膀。一声充满惊恐的“啊!”顿时吓住了所有 人。女老板严厉的眼神和店里伙计们的不知所措随即让记者意识到,在埃及,此等举动意味着何等冒犯。

  随即,周围的中国人也意识到:埃及人对中国知之甚多,而中国人对埃及却了解太少。早在1958年,位于开罗的 艾因·夏姆斯大学(AinShamsUniversity)就开设了中文系。不过在那个年代,除了政治影响,中国的魅 力着实有限,加之两国民间交往极少,故而几年以后,这个中文系因生源匮乏不得不暂时关闭。尽管在1977年得以恢复, 但此后十年间,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总共不过几十人。不过,直至彼时,夏姆斯大学仍是埃及乃至世界所有阿拉伯国家 中唯一开设中文系的大学。

  “那时候学中文的人很少”,1988年进入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哈姆迪·萨德克(HamdySadek)回忆道 。问他学中文的原因,他也只说是“缘分”。不过二十多年前的萨德克可能确实没有想到,由于学习中文,他得以到中国留学 深造,并且取了个中文名字——王大力;到后来的1994年,中国企业开始在埃及投资,中文系的毕业生日渐抢手;再后来 的2002年,埃及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的新去向,王大力由此在埃及旅游界声名鹊起。

  在纸莎草画店相遇的时候,王大力行色匆匆。他说王兆国副委员长正在开罗访问,所以他要赶回酒店待命。说完拿出 一张名片,拥抱之后转身离去;名片上,王大力陪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观金字塔的合影,比他的名字更引人注意。

  金字塔旁的“希望”

  “这几年来埃及的中国游客和公司越来越多,我学中文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年轻的谢里夫现在是一家旅行社的中 文导游,并兼职为埃及的外贸公司做翻译。他说埃及中文导游的月收入不会少于一万埃及镑(1埃镑约等于1.24元人民币 ),讲其他语言的导游跟他们“不能比”。

  在这个IT业经理年薪不足12万埃镑、会计年薪仅有1.8万埃镑的国家,中文导游显然属财富新贵;为他们带来 财富的,则是每年超过1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在中国游客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埃及现有的中文人才已明显供不应求,于 是中文教育机构的增加与扩大又成必然。目前,埃及已有开罗大学(CairoUniversity)、爱资哈尔大学(A l-AzharUniversity)等5所著名高等院校开办了中文系——前者是非洲最具盛名和影响力的大学;后者则 是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故而在全球穆斯林中享有崇高威望。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如今也已增至每年一百余人 。

  除旅游业外,学习中文的埃及人还可能在埃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里获得发展机会。依据《埃及每日新闻报》201 0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埃及从事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物流的中资公司共有1022家,投资总额约为3. 07亿美元。

  中国企业为何纷纷青睐埃及?原因恐怕在于,埃及位于非、亚、欧三大洲的交汇点,拥有辐射近10亿消费者的地缘 优势;而且,埃及与美国、欧盟、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均有政策优惠的贸易协定,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长拉希德·穆罕默德·拉希 德(RachidMohamedRachid)认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将通过埃及获得更多出路。“中国可以利 用(埃及)市场的增长,并得益于这种增长,同时帮助我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埃及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长塔莱克·卡迈尔(T arekKamel)说,“我们期待中国企业能给埃及人带来工作”。

  同样让埃及人喜爱、期待的,还有中国货。

  开罗一个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店里,店主模样的年轻人说他喜欢来自中国的东西,而且愿意收购中国游客用过的手表 、墨镜以及他们愿意卖的其他物件,因为这些东西,埃及没有。“不过现在埃及有的东西,除了金字塔和纸莎草画,好像也全 部来自中国。”说这话时,他笑得有点无奈,手边的一个微型木乃伊玩具上,印着全世界都熟悉的三个英文单词——Made inChina。

  这位年轻店主可能不了解的数字是:2009年,中埃两国双边贸易额为58.6亿美元,埃及对华出口在实现同比 增长75.4%后达到7.5亿美元。“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非洲的强大存在是埃及必须接受的现实,埃及需要适 应并从中获益。”埃及《金字塔周刊》(Al-AhramWeekly)这样评论道,《周刊》引用贸易和工业部长拉希德 的话说,“中国目前几乎存在于非洲的每一个市场,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谢里夫说,在红海沿岸有中国和埃及合作开采的油田,南部阿斯旺(Aswan)还有中国人的采石场。“他们把大 理石运回中国,做成各种东西,然后再卖给埃及,因为埃及没有先进的加工机器。”

  不过几千年前,没有先进机器的埃及人却曾经用阿斯旺的石头造出了金字塔。

  而今,离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停车场。那里,一辆崭新的红色轿车在夕阳西下的背景前非常醒目。轿车后备箱 盖上的金属字拼作“SPERANZA”,这是奇瑞汽车在埃及的名字。

  意大利语里,SPERANZA意为“希望”。

  古埃及与古代中国

  埃及,取了英语“Egypt”的译音,而在阿拉伯语里,埃及,自公元641年被阿拉伯人统治以来便一直被称作 “米斯尔”(Misr),意为“辽阔、开化、资源丰富的国家”。

  中国的唐朝时代,这个非洲古国曾以“勿斯离”之名被首次载入文集,而埃及人对中国的认知则远远早于此时:据说 在公元前一世纪,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七世(CleopatraVII)就对来自中国的丝绸情有独钟;大约二百年后, 埃及天文、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y)在其名著《地理志》(Geographia) 中,更是索性以“赛里斯”(Seres)和“秦尼”(Sinim)为中国命名,意即“产丝之地”和“秦(国)”;时至 今日,埃及人在提起“中国人”和“瓷器”的时候,说的仍是“Sini”。

  中埃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埃及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许多埃及人都喜欢引用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所说的“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1955年冬,根据中埃文化合作协定,中国派出杨福昌等7名学生到埃及开罗大学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字。这是新中 国成立后中国派往埃及的首批学生。此后中埃两国互派留学生逐年增加。1995年12月,中埃签署了两国教育合作谅解备 忘录。1997年签署两国教育部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协议。2002年中国在开罗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目前埃有5所大 学开设中文专业。2007年,开罗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北非地区第一家孔子学院。自1972年起,中方开始向埃派遣 体育教练。

  如今,中国与埃及间已结成多对友好城市:北京-开罗(1990年10月);上海-亚历山大(1992年5月) ;辽宁-伊斯梅利亚省(1995年11月);苏州-伊斯梅利亚市(1998年3月);海南-南西奈(2002年8月) ;安徽-达卡利亚(2003年9月);甘肃-吉萨(2004年7月);重庆-阿斯旺(2005年9月);深圳-卢克索 (2007年9月);宁夏-法尤姆省(2008年11月)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