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傍老”一族的调查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4:18 内蒙古晨报 | ||||||||
儿子是主人 妻子是客人 母亲是佣人 父亲是仆人 他们风华正茂,却无所事事;他们收入很少,却有业不就。 他们被外界视为“异类”,集逃避、无奈、郁闷、安然、潇洒、无所谓于一身。 他们面对着众多的指责,继续心安理得地向父母伸手:“再给点儿钱”;他们侧听
他们有个广为流传的代名词——“傍老族”,虽然已经到了自立的年龄,却坚持躲在父母的遮阳伞下,不必因钱发愁。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傍老族”。时到今日,这个群体已经成了一个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整个舆论环境中,偏执的指责声淹没了理性的分析。7月,又到大学生毕业之时,记者从6月初开始,对内蒙古的呼、包二市的“傍老族”群体进行了调查走访,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刻背景。 ★“傍老”一族之边缘派:华林的“傍老”七年 到了今年的6月20日,华林(化名)赋闲在家的时间已经超过整整七年了。1998年初中毕业之后,华林打过几个零工,卖过报纸、做过保安、当过浴池服务员、当过民工、甚至还在前年的时候去北京做了一阵子的“北漂”,但最后还是因为种种理由都放弃了。如今退休在家的父母每月固定给他500元,他就靠着这500元生活费,日日与游戏机和网络游戏为伍。虽然消费起来不能气壮山河一掷千金,但他却觉得自己现在过得很轻松,并乐此不疲。 6月15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包头市昆都仑区佳园小区的一幢五层居民楼前,华林就住在这幢楼的四层。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是父母为华林将来结婚而准备的,其女友小柔今年考研成功赴京上学,这段持续四年的爱情也将随时瓦解。“不过现在已经不算什么女友了,我们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我们合不来。”华林接着说:“现在结婚对我来说是一种束缚,也不现实,毕竟找工作是最现实的。” 华林的邻居是一对母女,妈妈也向单位请了长假,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全力照顾正在备战托福考试然后准备去法国留学的女儿。 七年前,华林中考考得一塌糊涂,此后基本待在家里。身为独生子的华林在妈妈的眼中是一个内向的好孩子,“我们这个孩子特别乖,可是现在因为没地方去,他经常愁得一宿一宿睡不着。”华林的母亲对此一筹莫展。让这位52岁的中年母亲搞不明白的是,在华林这么大年纪的时候,身为待业青年的她也曾为工作发愁过,但没操多少心就解决了,“高中毕业后,我很快顶了母亲在厂里的工作。”而那时,华林的父亲则进入厂里的子弟学校当体育老师。 事实上,作为家里的“小太阳”,从小爸妈就没让华林干过家务活,哪怕力所能及的事。华林告诉自己,“到现在,自己是被子不会叠,饭不会做,甚至连袜子也不会洗。”在华林看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自己,最缺乏的就是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一踏入社会就碰了一鼻子灰。“从今年元月开始算起,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找了多少次工作,也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反正我几乎什么都干过了。”一直想成为职业歌手的他现在成了“待业贵族”。 其实在华林接受记者采访这天,华林刚从包头市一家宾馆应聘保安失意归来。“我一听用人单位的要求,便想放弃了,因为在那里做保安需要交300块钱的押金,现在的我实在交不起。”他的脸上挂着疲惫,“我也不想跟家人要,毕竟父母都已经退休了,退休金也很有限,我想想还是算了吧。再说那个地方待久了就会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没什么前途”。 “华林”们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年轻,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或间歇性失业状态,经济上依赖父母,成为“傍老”一族。 ★“傍老”一族之学院派:应届毕业生“傍老族”比例很小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我们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中,还没有出现‘傍老族’这种群体。”内蒙古科技大学负责大学生就业安置的一位老师肯定地告诉记者。记者对呼市几所大学的电话采访中,得到的回答也是类似的。 “就业指导中心获取的信息也不是非常全面的,在我身边就有准备‘傍老’和已经开始‘傍老’的同学,但是这部分同学的比例确实很少。”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翟才俊也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 翟才俊介绍说,“我是学临床医学的,班里的同学从去年就开始着手找工作。现在马上就毕业了,你很少看见谈起找工作还不着急的。我认识的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许多同学的学费都是家里人跟亲戚借的,甚至是高利贷,哪有资格和资本去‘傍老’?但是,在我们系里,有几个同学看着像‘傍老’的,家里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经常逃课。可现在还不着急找工作,天天就是谈恋爱、上网、睡觉,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人家的口头禅就是‘有我爸妈养着呢,着急啥?’自己找工作挣的工资还不如现在上学时的生活费多,找不到工作爸妈就得给钱,要钱也有理。” 记者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钢铁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做相关调查时也发现,接受采访的多数大学生对“傍老族”这个群体很陌生,经过记者解释后他们才明白。 “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一些家庭的孩子来上学,可能就把家里所有的经济收入都占用了,家里人省吃俭用甚至借贷供孩子上学,就是为了等孩子毕业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后,对家里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这些学生在上学期间,思想上早已形成了一种模式,毕业后家里人的生存还需要我挣钱维持,他们根本没有条件来‘傍老’。就是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也因为这种思维上的差异,考虑或者已经选择‘傍老’的学生极少,据我了解,大学生‘傍老’主要是在南方一些城市,北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几个城市里。”内蒙古科技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张老师分析包头乃至内蒙古全区的大学生“傍老”人数很少是因为“我们常说北方人的思维不如南方人,经济差异也很大,‘傍老’的学生数量极少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和经济上的差异或者说是迟钝的结果。” 与应届毕业生和‘傍老’说不的情况不同,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中,部分人群特别热衷于选择“自由职业”,而这种自由职业的前提就是“傍老”。在包头市钢铁大街一家网吧里,工作人员介绍说,来这儿玩的大部分是常客,“有十来个人是天天来。他们没工作,全靠父母养活。”这种现象,记者在另外的几家网吧里也都得到证实。 ★“傍老”一族之手段:趋向隐性 “时间长了,就不好意思直接了当的跟爸妈要钱了,就要采取一些策略。比如说,手头上没钱的时候,就跟家里人说,看到一个招聘广告,工资待遇都挺好的,自己的条件也符合招聘条件,但是应聘的时候要交押金,等把押金花完以后,就说是应聘没成功,再想别的方法要钱。”采访中,“傍老”已将近两年的周向记者介绍他的“经验”——编各种理由骗父母的钱。 而大强(化名)的“傍老”经验则更加“独到”了,其自称成功率是百分百。“初中毕业后,我想上技校,爸妈逼着我上高中再考大学,花了一堆钱,找人把我安排进了重点高中,高考时什么学校也没考上。天天就在外面玩,钱花完了就跟他们要,不给,我就说前途都是他们给耽搁了,如果当时让我上技校,现在至少能自己养活自己了,逼着让我上高中,没考上大学你们就得给我钱花。说多了爸妈心里可能也是感觉到内疚,后来,我要他们就给,反正家里也不缺钱花。” 与之比起来,一些已经成家但还“傍老”的青年的手段显得更老到和隐蔽了。 结婚已经两年多的陈晓龙和妻子尽管两人的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但现在还是每天去父母家吃饭。“早点他们自己买的吃,中午下班后回来吃,对饭菜的要求还挺高,连着几天吃同样的菜,就不高兴了,晚上下班再来吃,一天他们的饭菜钱就得十几块,够我们老两口吃三天。另外,孩子我看着,鸡蛋、水果、奶粉、衣服也常是我们买。隔段时间看着我特不高兴时,他们才拿出一二百块说是生活费,一家三口这点钱能够?”陈晓龙的母亲无奈地说道。 另外,“买房子”、“借钱”等也是“傍老族”常用的隐性手段。“新房子住了没几年,说是太小要卖了换大的,然后就天天跟你说,意思很明确,缺钱。你也只能给他们了。我们邻居家的孩子更直接,买电脑的时候说家里的钱不够,跟父母借3000,借的时候说是等攒够了就给还,钱拿到手后就再没提还的事情。我提醒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说现在还没有,过几个月再说。现在我也疲了,不再跟孩子提还钱的事情了。” “这种隐性的傍老更不道德。中国人讲个‘养儿防老’,现在却成了‘养儿吃老’,老人们能不伤心?如果孩子再用一些隐性的手段,变相掏老人腰包,准备还了你的钱还不欠你的情,这连最起码的孝义都给丢掉了。这种风气很可怕,也很无奈。因为老人们虽然不愿意也只能忍着了,你发发牢骚孩子不愿意以后再不登门,对于老人们而言比花他们的钱更难受,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亲情,渴望子女天天陪着。孩子们使这种隐性的手段,与老人们的这种心态也有关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张老师发表了上述观点。 ★“傍老”一族之门派: ☆短线傍老型: 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为了逃避就业中碰到的困难,临时傍老。等心情调整好,就会告别“傍老”,寻找独立的生活。 个案: 24岁的陈然已辞职3个月,他用“休养生息”来形容目前的自由状态。毕业于内蒙古某著名高校中文系的他,此前在呼市一家公司做企划工作。辞职的理由,他总结了3点:工资低、无聊、没发展前途。 辞职后的求职之路并不理想,但陈然不急于就业,“好工作是要慢慢找的,与其将就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工作,不如静下心来找份好的。”当然,这份悠然自得也是有底气的,比起那些外地来内蒙古的求职者,内蒙古人陈然可以安心地在家吃住,无衣食之忧。“辞职前我工作的时间短,没什么积蓄,所以先依靠父母,这也可以算是借贷关系呀。”陈然很反感“傍老族”的称呼,他辩解说:“我一旦找到好工作,就可以反过来给父母生活费了。 ☆无奈傍老型: 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发展,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和参加相关的深造培训。苦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薄弱,无奈求助于父母。 个案:毕业于某著名高校生命科学院的曾蓓蓓与广州宝洁公司签约。当她面临工作还是出国留学的选择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不需要你来养活,只要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供你读书。”最终,曾蓓蓓选择暂时“傍老”,再伺机出国留学。“相当一部分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年轻人都会像我一样选择这种生存方式。” 采访中曾蓓蓓告诉记者,无论“傍老族”还是所谓的“独立派”,在父母眼中都是永远需要照顾的孩子。“每次爸妈打电话时总是不忘问一句‘钱够不够用’。所以,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我自己也是严重鄙视‘傍老族’那种时不时地就向家里伸手的生活状态,但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发展,所以我选择了要去英国留学深造,你是知道的,英国的学费是最高的。因为我自己没有钱,所以只好求助于父母。” ☆强行“傍老”型: 这部分人群从小就受父母溺爱,在他们的生存观念里,只有爸爸妈妈。这部分人群对就业和金钱的期望值极高,在求职或者工作中受挫后,就会放弃努力,纯粹地依赖于父母,并不考虑父母的经济条件和意愿。在整个“傍老族”群体中,占的比例最小。 个案:25岁的文洁中专毕业7年了,一直在上各种补习班,月收入累计不足2000元的父母几年下来累计为其投入不下5万元,但却“不知道她到底学了什么”。最开始也有亲戚朋友给她介绍工作,文洁都以“不喜欢、不适合、挣钱少”为由婉拒了。其中一份工作是在内蒙古某国企做文秘,月薪1000元,她还是觉得薪水低。她自己也试过在一家国际大型的快餐连锁店打工,干了两天,又不干了,“伺候人的事儿我可干不了”,文洁告诉记者。父亲渐渐地对她失去了耐心,指责她“好吃懒做”,家中的争吵成了家常便饭。文洁在家待长了,生活形成规律:每天睡到午后才起床,出去逛逛,上网到半夜,没有朋友,独来独往。 ☆愿打愿挨型: 这部分人群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与孩子对金钱都不是十分敏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时,孩子选择了“傍老”,而父母也顺其自然。 个案:现在正就职于包头市一家广告公司 的罗文,工作刚满一年。罗文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12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家乡的父母,每月25号都有5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压力又大,租房、交通、吃饭,上班了总要买点像样的衣服吧,1200元月薪根本不够。薪水虽然不高,但生活品质不能降低,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向父母伸手要钱。毕业后,有些同学的父母会先打一笔钱到孩子的银行卡里,有的则是按月汇钱。刚开始工作头两年都这样,免不了要家里支持的。” ☆借口“傍老”型: 这部分人群心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对于现实也往往选择逃避,常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向父母伸手要钱。 个案:“‘三十而立’在现今真的很难自立,上到大学都20出头了,是继续读研还是考博?工作不好找,时间不等人,以前是五年十年一个坎儿一个境遇,现在一年两年的没有成就就跟不上趟了,太多的新知识新信息让人无所适从。”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王小慧在两年之前辞去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后,一直赋闲在家。“比如女性,好不容易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因为结婚、生子,就有被单位抛弃的危险,即使留下,产假也不敢歇多,以前还有半年产假,现在哪敢待那么久啊,一两个月就匆匆上班了,要不就跟不上了。所以现代人都容易烦躁焦虑,都喊活得累。哎,能养活自己就很不错了。” ☆被迫“傍老”型: 这部分人群的家里经济条件良好,人生前途都由父母策划包办。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只能选择“傍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 个案:尹航大四考研落榜后开始找工作,但因为终日闲散,又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后第一年就在家里待着,每天除了上网、煲电话粥,就是听音乐、打篮球;第二年,父母通过朋友关系四处给儿子联系工作,“哪怕谋一份几百块工资的差事也行”,但儿子坚决不干;第三年,父母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租房独立生活、自食其力,不找工作就不给生活费,但因为疼爱儿子,屡屡“自动投降”…… ★各方声音:是谁动了“傍老族”的奶酪? “是他们自己让自己变成了‘傍老族’。”在采访中,内蒙古科技大学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安老师如是说。安老师分析道,“这些‘傍老族’大多是自己放弃了就业的机会,主动选择业。目前,整个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是非常残酷的,扩招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已日益明显。要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立足,实力是最重要的,这又是‘傍老族’们最匮乏的。我觉得这部分人群在就业的时候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从底层做起,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生存技能。” ★“傍老族”:“傍老”有理 “我觉得‘傍老族’是很正常的一个群体。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父母和子女都乐意,无可厚非。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肯定还是离不开家庭支持的,等将来有钱了,再孝敬父母也不迟。‘傍老’这个词有点不准确,父母应该多帮帮我们,因为我们现在太年轻了,还是一无所有。说白了,帮助我们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如果用‘傍老’这个词,就有点太伤感情了。” ——“傍老”七年的华林 ★被傍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太辛苦’、‘太累’‘薪水太低’,这就是我儿子拒绝工作的理由。他总认为,自己总会寻找到那些不那么累的活儿。年轻人就这样挥霍青春和精力,而我和他爸正在老去,却为了维持生计,终日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什么‘割肉孝亲’啊、什么‘卧冰求鱼’啊,在现代社会里,二十四孝的故事逐渐被人遗忘了。如今是父母是在‘割肉养子’,真是可怜了天下的父母心。” ——华林之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 ★独立派:从“傍老”到“独立”的转变和心路历程 “大四的时候,别人忙着找工作,我却一心准备考研。但考研只是暂时的逃避,现在我还是要面临找工作这一关。目前的就业形势比本科时还要严峻。当初的同学,做得好的,现在已经有了不错的职位和很好的薪资,我却在艰难地起步。人在一生中,总无法避免走入黑巷。也许有人陪伴,也许有人指引,也许只能独行。但是,巷子最黑处,你只能依靠自己走过去。就算是害怕而停下来哭泣,你也始终要勇敢地跨出这一步。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成熟,走向光明。” ——网友sundolphin ★学者:“傍老族”亦属于弱势群体 “看上去,这个群体的人过得很潇洒,无忧无虑,不用为钱发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所爱之事。其实,这些只是这个群体的一张面具。在内心深处,他们是很自卑的,也非常压抑。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处在一个高压的状态中,说不定哪天就会崩溃。他们都非常明白,外表的风光都是不属于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面对着父母的成功以及曾经同学的成功,他们也备受煎熬。更让他们担心的是,他们的这种‘傍老’行为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了,好多人不敢想象假如他没有理由或者权利来‘傍老’了,他们的生活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延续下去。‘傍老族’属于心理上的弱势群体,人们应该对其进行一些引导式的教育和帮助。” ——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张教授 ★社会学家:“傍老族”大多身无长技 “‘傍老族’的产生,从观念上分析,中国父母觉得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家庭的温情、溺爱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 “从社会成长的环境分析,‘傍老族’绝大部分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中,他们没有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就业市场中无优势可言。即使是短暂就业,‘傍老族’从事的也大多是靠吃‘青春饭’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如售货员、服务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得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会率先成为‘4050’群体。”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孙立平 ★深度分析:“新失业群体”浮出水面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有关专家指出,随着“老失业群体”的逐渐衰老和过世,随着“新失业群体”比例的增加,中国未来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政策的衔接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 记者在几日的调查中了解到: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是对薪水的期望值普遍要求过高。包头市某高校随机发放的100份问卷中的数据表明,23%的被访毕业生对薪金的期望在2000元人民币以上;30%表示在2000元~3000元之间;28%表示在1000元~2000元之间;个别学生对薪金的要求甚至到7000元~8000元。就2005年的就业总体行情来看,距离毕业生的期望值依旧遥远。劳动保障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的青年就业问题正在成为主要矛盾。 “家庭财富迅增成为‘傍老族’滋生的沃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平在接受媒体的相关采访时表示,“‘傍老族’现象说明,社会中部分成员快速增长的财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整个家庭或家族成员生活方式的力量,他们有机会、有条件、有资源选择职业,或者自愿待业。” 记者在采访中亦了解到,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着青年人是否“傍老”。对此,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张教授则认为:“除了家庭财富的原因外,家庭教育也是‘傍老族’出现的重要原因。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就比较放松。因为他们不必像经济缺乏的家长那样考虑孩子以后上学、结婚等事项所需要的费用。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思维里也不会出现责任、义务。每每遇到问题,他们的父母会解决一切。对父母的这种依赖性和向父母要钱无可厚非的观念扎根在孩子的思想里,什么样的问题出现都是正常的、很自然的。所以,面对‘傍老族’,社会也不要一味地谴责,像这种社会问题不可能是出在一方,而另一方毫无责任。家长应该对这种问题负一定的责任。富家子弟如何教育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此外,在采访中,相关人士也指出一些青年人之所以选择“傍老”与他们脆弱的承受力和抗挫折力以及目前整个大的就业环境不无关系。心理咨询师陈剑谈到相关问题时称:“现在的青年心理承受力与抗挫折力与他们的父辈相差太远。这些‘傍老’的年轻人因为家庭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没有受到任何的挫折和压力,一帆风顺地成长也造成了他们对事物的低估和对自己能力的高估。他们目空一切、好高骛远,在进入社会后,把自己的择业标准和报酬都放得非常高,或者干脆逃避就业。在这个非常艰辛的求职、就业过程中,稍微遇到点麻烦,他们可能就会怀疑现实中自己的这种心理是否可行,直至放弃重新寻求父母的庇护。” 人力资源专家、央视二套《绝对挑战》专家评委管然老师在接受记者的电子邮件采访时认为:“就业者在就业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目标不明确和对机会的把握。在目标不明确这个阶段就业者不容易定向,但兴趣和特长非常重要,可以作为主要的选择方向;在对机会的把握上,就业者千万不要患得患失;最重要的是开始,然后在工作中逐渐寻找和培养兴趣。另外,就业者应该培养责任心,承诺了就必须付诸行动,不可以出尔反尔;在就业的时候,灵活性也很重要,要经常训练自己提前作出多选方案,而不至于被动应对。” (内蒙古晨报报道) 策划:梁枫 ;执行:晨报记者 晓波 郝芳芳;漫画设计:慢性子)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