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古稀老人三个儿子两个患精神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6:59 内蒙古晨报
古稀老人三个儿子两个患精神病(组图)

老两口相依为命 内蒙古晨报记者 苏晓东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古稀老人三个儿子两个患精神病(组图)

老两口看着患病儿子的照片 内蒙古晨报记者 苏晓东摄影


古稀老人三个儿子两个患精神病(组图)

这就是刘银柱住过的地方 内蒙古晨报记者 苏晓东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 拖着孱弱的身躯,刘老汉每天独自徘徊在呼市土左旗沙尔沁乡一间房村的大街上。

  老伴比他大一岁,拄着一根用杨树制成的拐杖,不时地看着前来他家串门的乡亲。

  ★悲痛日子里的悲痛记忆

  推开刘老汉30年前制成的双扇木门,刘老汉本能地站起身迎客,老伴拄着拐杖在地下用一种恐惧的眼神四处搜寻,几分钟后,眼神里露出了明亮的光泽。

  一台破旧的电视机歪斜地摆放在有些斑驳的红柜上,旁边用一块尼龙布盖着吃剩的饭菜。

  20多天了,两位老人仍旧沉浸在痛失爱子的巨大悲痛中。12月4日,一个入冬以来对土左旗沙尔沁乡一间房村而言最为寒冷的日子,刘老汉患有33年精神病的二儿子刘银柱被活活冻死在街头。

  对于刘银柱的突然死亡,村民们一致的看法是刘银柱算是受出罪了,他活着其实不如死了好。每天赤身裸体地生活在屋外的草堆里,头发长得像个野人,两位老人每天还要按时定量给他送饭,老人都是七十大几的人了,这样下去,谁都不知道何日是个头。现在死了,刘银柱也算受出罪了,老人们也少了一份心事。

  “精神病,也是我的儿呀!”老人带着哭腔结结巴巴说着。

  “孩子走了20多天了。”老伴喃喃自语。按照农村的风俗,刘银柱该过三七了(农村风俗,一个人死后每隔7天,亲属们都要为亡者烧纸,一直烧7次),炕上摆放着老伴早已准备好的冥币,刘老汉说,“自从银柱死了以后,老伴每天端起碗都要哭一眼”。

  刘老汉是一个很相信迷信的人,他不解地反问记者:“为什么银柱会和他姑姑(刘花女)死在一天呢?”刘老汉认为,这其中肯定有说道,否则不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

  ★不幸家庭的不幸遭遇

  老人不愿相信也不愿接受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

  “三个儿子,惟有大儿子目前还过得下去成了家,当庄稼人。”老人长叹一声说,今年也不知自己得罪了哪路神仙,大儿子也有病了,看病花去了近万元。

  “二儿子银柱从18岁就开始精神上有问题,33年了,一直没有好,没想到,今年给冻死了。”刘老汉说,尽管自己年龄已大,没有太多的精力伺候刘银柱,但从内心深处仍然不愿接受银柱被冻死街头的现实。

  其实,刘老汉最为无法接受的是自己的小儿子的悲苦人生。小儿子叫刘银锁,比刘银柱小四岁。在刘老汉眼里,自己将来的最大希望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因为小儿子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看见书那叫一个爱呀”。

  刘老汉回忆说,由于小儿子自小就非常聪明,对于念书,小儿子自小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上小学时,和刘银锁同班的同学们都承认在学习上没有一个人能与刘银锁相提并论,一位冯姓村民说:“人家的数学老是满分,语文经常也在90分以上。”

  不仅如此,刘银锁在村里的爱读书劲也是颇有名气的,很小的时候,刘银锁便四处和乡亲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小说,什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只要刘银锁能找到的书,常常会挑灯夜读,有时读到精彩处,刘银锁往往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就来个通宵。

  村里人都认定刘银锁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刘老汉尽管家庭一直比较贫困,但对小儿子一直比较宠爱。看到小儿子如此勤奋,老汉决定即使卖尽家里所有财产,也要供小儿子上学。

  老汉希望小儿子有一天能考上名牌大学。老汉说,小儿子是他的惟一希望。“大儿子没念几天书。二儿子有病,根本就没有读书。”

  小儿子刘银锁果然没有辜负刘老汉的期望,读完小学后,顺利地升入初中。初中三年里,由于刘银锁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给刘银锁讲课的老师、班主任常常在闲暇时到刘老汉家家访。

  老师们多次对刘老汉说,“银锁是个好苗子,一定要好好供,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转眼几年过去了,刘银锁在读完初中三年后,几乎没有费任何力气就升上了高中,在读高中的日子里,刘银锁一直以来就有一个老师梦。刘老汉回忆说,小儿子每到放假回来时,总要跟他说:“家里穷,咱就考个师范吧。我也想当老师,要是我当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命运似乎在向刘老汉开着莫大的玩笑,尽管学习非常刻苦,小儿子刘银锁在高考中失败了!生性要强的小儿子没有选择复读。刘老汉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事儿。”

  既然儿子不愿复读,“那就回乡种地吧!”。小儿子回家后的日子里,其实并没有顺从父亲的想法种地务农。有村民说,落榜回来后,刘银锁的精神好像有种崩溃的感觉。

  “成天打闹着要到村里的小学校、乡里的中学去教书”。刘老汉说,由于当时村里和乡里的学校并不缺人,刘银锁的教书梦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刚落榜的头一二年,刘银锁经常到村里的学校里,随便拉住一个学生就给人家讲语文、讲数学。

  落榜后的第三年,刘银锁的精神有了质的变化。“他常常一个人到村里小学的校长办公室和乡中学校长办公室请求学校的领导能让他教课。”但很多时候学校的校长都不敢和他多说话。这段时间里刘银锁实际上已患有精神病。刘老汉回忆说:“有时候村里老师正在教室里讲课,他推开门闯进教室,一把推开正上课的老师,把老师黑板上的写的字全部擦掉,自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给学生讲课。”

  刘银锁的反常让刘老汉感觉到了恐惧,刘老汉隐隐感觉,小儿子得了精神病,“因为二儿子发病时也是这么个症状。”

  让刘老汉最不愿接受的事实终于发生了。“那天晚上8点多,小儿子在家里烦躁得厉害,在家里坐不住,一会儿走到这儿,一会儿走到别处。”几分钟后,刘银锁不见了,天真的刘老汉以为小儿子一会儿就会回来。一直到12点多了,还没回来。刘老汉有一种预感,小儿子要出事。慌慌张张的刘老汉拿着手电,叫了村里几个年轻人,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搜寻,但没有任何结果。刘老汉不敢往下想……

  “第二天早晨,我早早来到村里的各个地方找小儿子。”刘老汉回忆说。这时一位挑水的村民忽然叫住他说井里打出的水是红色的。

  刘老汉下意识地想到小儿子跳井了。在几位村民的帮助下,尸体被打捞上来。“正是小儿子 ,整个躯体还很完整,只是脑袋有一个大的窟窿。”

  这是1995年10月份的一天。看着小儿子的尸首,想着有精神病的二儿子,刘老汉不住地说:“这是怎么了?这是怎么了?”

  ★精神病儿子的“精神家园”

  在呼市土左旗沙尔沁乡一间房村,提起刘银柱或许很多人不知其为何人,但一说起“野人”两字,村民们都知道那是刘老汉得了33年精神病儿子的绰号。

  村民们知道“野人”的生存状态,私下里一些人也打听过“野人”患病的原因,众多村民认为,刘银柱曾经想过找村里的一位姑娘,未如愿后就得了精神病。“最初的时候,刘银柱常常埋怨父母亲不给他娶媳妇。”一位王姓村民说。

  刘银柱是从17岁时患有精神病的,刘老汉认为,这和当时自己的家庭有关。“因为家穷,银柱没上过一天学,很小的时候就给村里干活。那年春天,银柱给村里浇了一个星期的地。吃不上饭,身体又不好,后来还让村里的人给打了。从那以后,银柱就慢慢地变得不说话了,后来就开始疯疯癫癫,对我和他妈多次殴打。”

  刘银柱的病情一天天发作,一天天严重,刘老汉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来呼市一家

医院给刘银柱治疗,但两个月后,由于后续资金无法到位,刘老汉放弃了给儿子医治。

  回家后的刘银柱病情发作得更为严重,母亲的胳膊被刘银柱打折,刘老汉的身上也多次留下踢打的痕迹。无奈之下刘老汉想出了一个招。“找到当地的铁匠为刘银柱打了一副脚镣、一副手铐,在屋里掏了一个洞,找来几个年轻人强行将刘银柱拴在家里。”

  原本以为这一下可以相安无事的刘老汉没想到的是,在他和老伴下地干活时,刘银柱将房子上的椽和檩,不知怎么弄的,全部给拆卸下来,等他回来时,刘银柱骑在一根椽上傻笑,继而对他俩大骂。

  刘银柱突然拆房,两位老人不敢在家居住,只好搬到村里另外一间无人住的屋子里,没想到几天后再去看刘银柱时,刘银柱已不见踪影,召集村民四处寻找,在村东的一个山坡上,刘老汉见到了奄奄一息的刘银柱。

  找回了刘银柱,刘老汉既不敢再次放出去,也不敢让他和自己居住。无奈之下,在村里的一个大石管上,给他“安置”了窝,仍然把他链在石管上面,在刘银柱“居住”的地方,给他拿来一堆柴草,并给其“置办”了被褥。用刘老汉的话说,当时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几天后,刘老汉再次见到刘银柱时,发现刘银柱已将自己送去的被褥全部撕烂,自己也脱得一丝不挂。

  33年来刘银柱一直就这样赤身裸体地在一间房村的大街上生活,冯姓村民告诉记者,刘银柱爱吸烟,每次见到村里人总会要烟抽,但总是几口就把一根烟吸完。

  刘老汉说,“三十多年了,我和老伴每天都给他送饭,没想到他会在今年的12月4日给冻死。”刘老汉把刘银柱之死归结为“身体的火力不行了,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每天赤身裸体。”

  ★烦恼老汉的烦恼人生

  夜幕降临了,刘老汉与老伴蜷缩在自己的那间简陋的小屋里,炉子里的煤球不很旺地燃烧着,屋子里没有任何生机。

  这段日子里,来刘老汉家串门的人明显少了,村民们都不愿去刘老汉家,怕在诉说中引发两位老人的无尽伤感。

  刘老汉只是哀叹着,几分钟后,顺手拿起一张早已折好的烟纸娴熟地拧了一支旱烟,在旱烟弥漫的屋子里,刘老汉眼里噙满了泪花。

  刘老汉喃喃自语说:“往后的日子咋过啊,埋葬银柱时欠下的1500元钱多会儿才能还上啊。”在刘老汉的喃喃自语中,坐在一旁的老伴也一直重复着那句或许只有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命,命啊……”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