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鲁超国
14日,舟曲泥石流发生的第7天。许多家属已经认命,放弃了挖掘亲人尸体,在泥石流掩盖的废墟上烧纸祭奠,用哭哑的嗓子喊着亲人的名字。
在参与挖掘的群众当中,有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他个子矮小,左腿受伤,贴着创可贴,后背上文着的“抗震救灾”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吴和春,今年60岁,河北保定人,是一名电工。身上的“抗震救灾”四个字,是参加玉树地震救援时文在身上的。
“唐山大地震时我就参与过救援,去帮忙搬运尸体。我心里那个难受啊,多少条人命啊,就这样被灾难夺走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次日,吴和春奔赴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具体挖了多少人,他也记不住了,“先救活的,再挖死的。”当从瓦砾中救出一个个幸存的生命时,他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而从泥土中挖出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时,他则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之后的两年时间,吴和春就没再回过家,他擅长修电视,在汶川免费为人修电视,“大概修了1000多台吧。”
“我每个月有将近2000元的退休金,儿子在天津读研究生,兄弟也都混得不错,家里还有个90多岁的老母亲。”但是,吴和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成了一名“专业志愿者”。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吴和春老人又奔赴玉树,并在后背上文了四个字“抗震救灾”。
舟曲泥石流,吴和春又赶来了,他帮忙挖出了4具尸体。
“做志愿者,我不喜欢被宣传,但我为什么接受你们的采访?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当个志愿者,有难大家帮。”
“不过,我真的再也不希望参加救灾了,你看看他们,”吴和春指着坐在坑边痛哭的死者家属,忍不住老泪纵横,“还是没有灾难好,那样就再也用不到我们这样的志愿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