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新闻 > 正文

从“王海输官司”看消费者的权利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08:00 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在“职业打假”已出现10年后的今天,“王海”们的行为却仍然存在是否“合法”的争议。据报道,在各地法院的判例中,“王海”们提起的性质完全相同的诉讼,在不同的地方竟然有的胜诉、有的败诉。当前,有些省市明确表示不支持“知假买假”(有北京、福建、上海),有些省市则对此表示认可(有湖南、浙江)。而且,“很难预料,这场争议还要进行多久。”(见16日《南方周末》)

  同样依据的是《消法》,得出的结论却是如此迥异,令人惊诧。据悉,不支持“职业打假”地区的判决理由为,职业打假者的做法属于“以诉讼为方法,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消费行为”,不受消法保护。依笔者看,如此理解其实违背了消法的根本目的———消法是以维护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旨归的。其惟一的立场只能是:有假即打,而不必考虑打假者是否“职业”。

  没有制假售假,哪有打假?所以,对打假者不支持,从逻辑上看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只要打假者依据的是正当法律手段,就应该依法支持其所有诉求,打假人是否想借此牟利,不是执法者可以考虑的范畴。

  其实,“王海”们遭此困局,是消费者整体权利困局的缩影。不难看出,有些地方之所以不支持“职业打假”,其实是将屁股坐向了比单个消费者更为强势的企业一边。由此不免想到最近被热议的“立法腐败”问题。在部门非正当利益竟然可以通过“法制化”方式固化的氛围下,出现歪曲消法以维护制假售假企业利益的状况,算不上多么难以理解。但是,某些部门、地方可以为了一己之利“立法”,事涉亿万消费者权利的“职业打假”,其正当性却会成为一个“法律问题”,而且迟迟没有结论,停滞于争议当中,消费者权利之窘,由此可见一斑。

  相关专题:法治新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