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清明祭祀应避免三大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0:20 红网

  传统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就要到了,扫墓、祭祀活动却早已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各地祭祀风俗有较大差异,但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寄托内心情感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可以说,清明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怀念先人的传统美德。抛开风俗的差异,扫墓、祭祀活动中的“三重三轻”现象倒颇值得人们深思。

  一是重家祭轻公祭。家祭体现着亲情,自然无可厚非。清明节还没到,双休日里公
共墓地就已经人满为患了。可我们在重视家祭的同时,对历史上志士仁人的公祭却越来越趋向冷清。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志士仁人、革命烈士,是民族精神的鲜明象征,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根。他们曾经为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后来者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清明节期间组织公开祭奠民族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对于继承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无疑会发生积极作用。忘记他们,愧对先祖,也愧对未来。

  二是重传统轻创新。各地最传统、最典型的祭祀风俗都是以烧纸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虽然祭祀风俗总被掺杂进新的内容,但堪称文明创新的却鲜见寡闻。如纸钱由自给自足而逐渐商品化,纸钱逐渐演变为动辄亿数的冥币,冥币不足又有了彩电、电脑、汽车、洋房……这些五花八门的花样翻新,无不折射出后来者的非健康观念和价值追求,是祭祀传统掩盖下的文化垃圾。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诸如网上祭祀、植树祭祀、江河祭祀、集体“追思会”、短信抒怀等形式,虽然都是彰显现代色彩,体现文明进步,却被很多人所不屑。

  三是重物质轻精神。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祭祀的本质在于精神。但有的人竟将墓地当成“比阔场”,把阳间的奢靡强加给阴间。“烧纸”比“大款”,“放鞭”比“孝心”,更有甚者竟然给死者烧“纸二奶”——于是乎,公墓浓烟弥漫,炮声不绝于耳,隔世亲人难得安宁。这样的“祭祀”背离了祭祀应有的本意,丢失了扫墓寄托情感、表达追思的内涵。这种庸俗的祭祀方式虽然也是烟雾缭绕,却是死人跟前的世俗表演。

  清明节祭祀活动的这“三重三轻”,与其说是风俗问题,不如说是文化问题。弘扬传统祭祀文化,应当继承缅怀先祖、以利将来的要义,大力革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和谐的社会风尚。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也应体现在祭祀文化中。不然,烟雾缭绕的清明节,只会让纸钱烧红了活人的脸。

稿源:红网 作者:赵炳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