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马楠不幸被“各取所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3:42 南方报业网

  作者:十年砍柴

  八年前一位北大女生马楠对克林顿的提问,至今在网络上余波未平。多年后,回国的马楠首次面对公众谈起那次提问和她的婚姻。马楠当时的所思所想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但纵观其他人以及她本人对那次提问的回忆,她尽管对克林顿关于自由的论述有不同的意见,但还远远够不上驳斥克林顿,比一些美国人对自己的总统客气多了。即使她说过被许多文
章引用的那段话:“我认为,所谓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人民有权自行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和发展方式。只有那些真正尊重他人自由的人,才能了解自由的真谛。”我觉得说得没什么不对,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到法国的卢梭、孟德斯鸠,美国的杜威、弗里德曼以及当代自由主义宗师哈耶克,没有哪个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不需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集体利益。我想克林顿当时引用的胡适先生那段话,也不是要说明个人自由可以伤害他人自由或集体利益。只是几乎所有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人都格外警惕以集体利益的名义任意牺牲个人自由。

  马楠对克林顿带有反驳意思的质问,也许可以说她并没有完全理解胡适那番话的真实意义,也许是她真的认为克林顿的话有些片面,也许她只是出于一个年轻人的心思,在那样重大的场合下提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出出风头,这都是很正常的。可网络上有很多人便送了一顶“反美”的桂冠,如果这样的话,“民族英雄”也太好当了。即使真的言辞激烈地批评美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等于否定美国的一切,包括经济成就和社会制度。

  可戏剧化的结果是马楠后来嫁给了一个美国人,跟着老公去美国了。这下就热闹了,当年赞扬马楠“反美”的人很尴尬,觉得好像马楠辜负了自己。而另一拨人则以此证明马楠的虚伪,因为她用后来的选择否定了她当时的观点。

  其实这两拨人都是执象而求,各取所需。因为这两种结论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马楠当时真的反美。美国总统从来不缺少反对者,包括在他所领导的美国国内。布什到美国最好的盟国英国去访问,许多英国人游行示威让他滚回去。布什自己和他的好朋友布莱尔也不会觉得很难堪,因为这是西方政治的常态。反驳美国总统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反对美国,而赞美哪个国家的统治者同样也不意味着爱这个国家,这是常识。

  那么马楠的提问和后来的婚姻为什么被泛政治化解读呢?这可能由于国内一些人对政治事件经验性的理解,认为在那样的场合下,问这类问题是被布置的任务或至少是事先经过首肯的。其实真要就经验来分析,中国人一般不会给请来的贵宾当面难堪,特别是官方,尽管私下会对这人很不以为然。马楠有点莽撞地提出那样一个问题,我倒是欣赏她的单纯。如果认为靠这样可以投机的话,那也太低估了有关人士的品位和智力了。至于她嫁给美国人,诚如她所说的,那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姻。中国人喜欢对婚姻进行政治解读,那是因为传统中国高层的婚姻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流落辽国,和辽国铁镜公主成亲,使他处在一种国恨家仇和夫妻之情冲突的煎熬中。可中美之间不是宋辽那样的敌对关系,马楠不是杨四郎,不是王昭君,现在也不是中世纪。

  一次对外国元首的提问却引发如此多的风波,确实是一种很值得深思的现象。而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中非黑即白的贴标签式的讨论,多多少少反映不少人喜欢观点先行,以六经注我。现实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而纷繁复杂的,一个人的选择,不能简单地给贴上标签:爱国或崇洋,真诚或虚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