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想像政治的中美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2:11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商汉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在纽约买到一件Made in China的商品,恐怕就像在北京街头看到喝着可口可乐的中国人一样容易,因此人们很难想像一个脱离了中国的美国,或者一个脱离了美国的中国将如何存在和发展。4月18日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中美关系的期待。因为无法想像,所以我们必须直面现实。
在美国的记忆里,一个发展迅速的大国不是盟友,便是敌人。前者以英法为例,而后者有前苏联作证。因此当美国遭遇如今的中国,传统的美国外交战略思维往往会在中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国与国之间的范式出现得异常艰难。尽管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何汉里(Harry Harding)在1992年就提出了“非敌非友”的思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也提出过“亦敌亦友”的观念,但是曾经担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奥克森伯格(Michael Oksenberg)仍然担忧“美国总是在周期性地试图造就一个自己喜爱的中国,而这种努力总是遭遇失败”。 从想像到利益,从审美到体验,是中美关系成熟的标志。事实上,在整个中美关系史中,想像政治不但给两国带来过美好的憧憬,也带来过恐惧的幻觉。中美两国曾经因为想像而合作,也曾经因为想像而疏远,但是直到现在,能否摆脱不必要的想像,从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定义中美关系中的每一个机遇和每一种风险,则是一个必要的命题。中国人在尝试,美国人也应该开始尝试。 因此,能够为今天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确定一种政治话语,进而找到中美关系发展的长期框架,成为了人们对胡锦涛与布什会面的期待。这种期待具体体现在中美之间能否就相关利益找到明确范畴,在中美经贸问题上能否弥合分歧,而又能够就地区安全乃至全球防止核扩散展开何种层面的对话。这已经不是一种想像,而是一种可以量化甚至固化的指标。 当然这种长期框架的建立并非易事。因为从政治上说,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总对两国关系带来波动;而经济利益的博弈,则更增加了两国在彼此看待上的小心翼翼;只有文化的交流相对更加从容一些。但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中美之间已经走过了从远距离审美,到战略伙伴,再到“利益攸关”的过程。目前的问题只是在于,这种“利益攸关”能不能再大一些,大到足以包容各种偶然的风险。而只有走出想像政治,才能确立相关利益范畴,变想像空间为真正符合两国发展利益的实在空间。 胡锦涛访问美国的4天,只是中美关系长期战略中的一次升温机会。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在过去的3年中已经在不同场合数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都使中美关系的发展有所提升。而从长期来看,中美领导人的互访,只是从一个方面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发展。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从来就不缺乏想像,缺乏的只是把这些想像画下来,然后求证它的真实,或者摒弃其虚妄。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