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郭国松:黑砖窑事件折射社会治理盲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1:3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一周来,发生在山西省洪洞县等地的黑砖窑事件,引起了舆论的持续关注。有关地方部门和公安机关在显而易见的重压之下,展开了以小砖窑、小采矿场、小冶炼厂为目标的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从6月16日到次日的24小时内,共出动警力9832人次,警车2026辆,检查小砖窑1039处、小采矿场658处。与此同时,警方拘留了涉嫌刑事犯罪的包工头等30人,将数百名被拐骗来的外省农民工(其中包括大量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解救出来。 看着媒体上刊登的那些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农民工的照片,让人下意识地想起了作家夏衍的《包身工》,想起了《苏三起解》中主人公的悲鸣:“洪洞县里无好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就在一夜间,那里的“好人”突然多了起来,一方面是雷霆万钧的突击执法行动,一边是洪洞县政府分赴12个省市,向受辱农民工道歉,长期被拖欠的工钱也被送到他们手上…… 这又是一次迫于舆论和领导批示的压力,不得已而采取的突袭式、被动性执法。这种“运动式”执法在中国原本不足为奇,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追问,这些看起来效率奇高的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他们平时干什么去了?黑砖窑、黑煤矿等长期存在的违法乃至公开的犯罪现象并非个例,也不止洪洞县一个地方,这些“黑”、“恶”赖以生存的土壤何以如此肥沃? 事实上,对他们的所谓质问,也不过是一些伪问题,其中的答案,也早已尽人皆知——对一些地方政府而言,眼睛盯着的就是GDP,至于这个数字背后的公平正义,甚至血与泪,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对于那些大小官吏,特别是那些直接负有监管责任的职能部门,他们眼睛盯着的是自己的“GDP”,是如何制造权力寻租机会谋取非法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非法的东西,越是他们需要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由权力与金钱共同编织的超级“食物链”。 在这种特殊的官场“食物链”逻辑下,地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消极懈怠,甚至助纣为虐,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唯其如此,对某些违法犯罪行为,地方相关权力系统,基本丧失了监管功能。最终,诉诸媒体并获得领导的批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出口。 从媒体的报道看,山西南部的黑砖窑分布范围很大,存在的时间达数年之久,被拐骗的包括未成年人、残疾人在内的外省农民工数量庞大,以至于黑砖窑所在地的村民无人不知。同样,当地采矿管理部门也对一些黑砖窑下发过处罚文件,但目的仅仅是抓住违法行为进行罚款,连当地派出所也来吃这块“唐僧肉”。 正因为地方一些部门对此类大面积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心知肚明,中央主要领导批示后,立即采取了“地毯式”的清查和突击执法行动。必须指出,这种在舆论和领导批示的双重压力下的被动式执法,其动机虽然包含着矫正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的目的,但这只是表面的。在冠冕堂皇的目的背后,一切都在心照不宣地悄悄进行着,地方官员试图以毫不手软地主动打击违法犯罪的姿态,平复社会舆论的愤怒,进而减轻或者抹掉自己在黑砖窑事件中应当承担的渎职等责任。 就像所有的“运动式”执法的结果一样,黑砖窑被取缔,黑心的包工头将受到刑事追究,也许还有三五个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小官吏陪绑。这不是问题的全部。正如舆论发出的质问,那些由纳税人供养的公共权力部门和官员,平时到底干什么去了?老百姓养的猫何以不抓耗子? 以最近几年为例,苏丹红、劣质食油、有毒大米、假药、坑害劳工等多起危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大部分为媒体率先揭露问题,领导批示,政府职能部门随后高调执法,已经成了普遍规律。因此,当务之急,必须改变这种过度依赖舆论和领导批示的社会治理模式,避免因权力缺位而造成社会盲点。否则,我们还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