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侨留守儿童开始对“随父母出国”说不
“在青田的不少乡镇,出现纠纷,处理不当是要上升到‘国际问题’闹到联合国去的。”这是丽水市青田县一名乡镇干部说的话,虽然是开玩笑,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田的华侨非常多。
与大多数省份农村留守儿童情况不一样的是,在浙江农村有这么一群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世界各地工作,平均四五年才能见一次。与“土留守”儿童相比,这些“侨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概念更为模糊,在性格养成上起伏更大。
这些留守儿童似乎有一条早被规划好的路:长大后跟随父母的脚步出国。然而现实中,他们中的不少人并不想出国。
和父母团聚却有了“留守”感觉 融入不了国外生活的两姐妹想回国
丽水青田石雕闻名中外,山口镇则是青田石雕的集散中心。从县城开车十多公里就能到山口镇,去山口的路上,各式各样的石雕横在路边。十多年来,这里的年轻劳动力几乎只有两个选择:做石雕或出国打工。
今年13岁的陈晓群老家就在山口,去年9月份之前,她是典型的“侨留守”儿童,之后,她和姐姐陈沁怡随妈妈去了意大利。
5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晓群之前就读的山口镇中学,在学校的宣传栏里,晓群的名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最近的一次校运动会上,女子100米和跳高项目,晓群均以破校纪录的成绩排在第一名,女子4×100米接力晓群也和同学们拿下了第一名。
该校副校长王福森指了指宣传栏上晓群的成绩,再打开手机给记者翻看他和晓群的越洋聊天记录,“她好几次说想回来。” 王福森摇了摇头,语气带着惋惜。
“老师,我还会回去的,只是可能这次比赛赶不上。”“我会尽量早点回去,不耽误以后的比赛,也不耽误接下来的学习。”“我想做的事情一定做到, 家人再怎么反对我也要回去。”……这些是晓群和王福森近期的聊天内容。记者加了她微信后,聊天得知她最近在补习初二的知识,“出去半年已经跟不上了,我很 想回国,在国外只能学语言,其他学不到。”
晓群告诉记者,回国的事情,她和姐姐已经与父母商量了三次。
除了副校长,王福森还是山口镇中学篮球队的教练。“晓群的姐姐沁怡运动天赋还要好,以前每场比赛都能拿下三四十分,出国前已经决定保送去丽水中学了,结果……” 他叹了口气,“现在丽水中学都不给我们保送名额了,因为好几次都遇到孩子出国,名额被废的情况。”
“他们出去后还打球吗?”记者问。
“没了!这么好的苗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去成长,但到了国外什么都学不了,最多就学语言。” 王福森的话语里,透露出来的都是惋惜和无奈。
王福森的惋惜并不是没有道理,晓群告诉记者:“在这里(意大利),学完语言就只能回家看电视,也没有朋友,打篮球的地方太远了,我和姐姐基本就没打了。这里像个笼子,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还没等记者问,晓群又发了一长串的感想:以前在国内,没觉得自己是留守儿童,可以和朋友打球、一起玩,和爸妈微信、视频聊天。如今虽然在亲人身边,不过真正有了“留守”的感觉,融入不了国外的圈子,几乎没有朋友。
“朋友在这儿”“不想去新环境” 一个班95%“侨留守”儿童不想出国
和晓群、沁怡一样,山口镇乃至整个青田的“侨留守”儿童,一个早已被“规划”好的路就是长大后出国和父母团聚。不过,这条路,如今不少“侨留守”儿童不想再走了。
除了像晓群一样,是孩子自己不想出国之外,很多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据了解,青田人分布在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从开始的打零工,到现在融入国外生活,这些老一辈生活状况的差距也非常大。
条件相对差的家庭,父母希望孩子走完他们没成功的道路,出去学语言,从打零工做起。而条件好的家庭,父母更多地希望孩子能读大学再出国,接受真正的高等教育。
仁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夏欣妙告诉记者,她已经5年没见到父母,但“这不重要”,她并不想出国,因为“朋友都在这里”。
班主任朱煜俊说,班上有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很多父母让孩子在国内学习一段时间,长大点了就把他们接到国外,“我们有调查过,其中95%的孩子自己其实是不想去国外的,因为国内环境比较熟悉。”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侨留守”儿童,父母希望孩子能在国内学习完,最后以留学的方式在国外和他们团聚。
“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了,很多父母还特意将孩子送到国内来读书,1-6年级有很多插班生。”仁庄镇中心小学校长梅长孙说,以前很多孩子小学读个几年就出去了,现在这种情况在变少。
记者随机问了班上的十多名留守儿童,他们都表示不想出国,不过原因五花八门:或不想爸妈,或不想离开身边的朋友,或不想去新的环境……
出国两年后她不得不重读初一
回国心愿终实现的15岁女孩不再活泼
“土留守”和“侨留守”儿童最相似的地方,是父母都不在身边,然而在“想不想父母”这个问题上,这两类孩子截然不同。
“不想爸妈”——记者采访时,很多“侨留守”儿童这样回答。
记者在青田县方山乡学校五年级1班做问卷时了解到,这里有一半的孩子父母在国外,平均四五年回国一次,有的甚至在孩子被送回国后就没再回来看过。按常理,长时间不见父母,应该会很想见到他们。
“父母常年在外,会造成在孩子的成长认知过程中,父母永远在电脑视频或微信里。”方山乡学校校长叶永苏说,过度地消耗亲情,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概念已经很模糊,在他们眼里,身边的朋友、老人、生活环境,要比远在国外的父母重要得多。
叶永苏说,很多留守儿童都这样,因此家庭教育缺失也很严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心理也会越来越强。
“侨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变化起伏非常大。15岁的郑琦琦今年在山口镇中学读初一。她说,自己的同学都才十二三岁,她这个年纪本来应该读初三的,但由于去国外读了两年,所以回来又重新读了初一。
和父母“斗争”后,她最后如愿以偿地回来了,但以前那个活泼、成绩好的琦琦却不见了。王福森说:“琦琦没出国之前,在全校的演讲比赛中得过第二名,成绩好,性格也活泼,但现在她原来的同学都上初三了,她要重新读初一,在班上也是格格不入,性格变了不少。”
记者在走访的几个学校注意到,很多留守儿童有着超过年龄的成熟,戴耳环、早恋等情况普遍存在。
王福森说,这些孩子和普通留守儿童性格差异较大,“可能在国内很优秀、很活泼,到了国外新的环境后,语言不通,加上学习过程中止、融入不了那边的朋友圈,性格就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情况学校很多,我们不得不专门建档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定期跟踪。”
不适应国外生活又被送回留守
知识“断片”让地方教育雪上加霜
几十年下来,青田的农村留守儿童已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学习不好没关系,反正要出国。如今情况在变,很多出国的孩子由于不适应国外生活又被送回来留守,让本就吃力的地方教育雪上加霜。
“断崖式”教育,在青田不少孩子身上都出现过。仁庄镇中心小学目前有124名留守儿童,“刚开学时仅一年级就有90多个留守儿童,到了五年级、 六年级就只剩下30多人了,其他的都出国了。这也造成孩子知识‘断片’,无论是从学校教育还是孩子自身发展上讲都很不利。”校长梅长孙说。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山口镇中学。王福森说,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出国,“从初一到初三,留守儿童最后参加高考的只有约1/3。”
学习成绩差,是留守儿童中的普遍现象。“学校就是个地狱呀!”这是小学五年级的留喻萱说的。这个看上去很文静的小女孩,却有着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在5月份的月考上,萱萱班上语文最高分只有71分,很多都不及格。“英文会好一些,数学、语文什么的大家最讨厌了,学了没用。” 萱萱干脆地说。
记者在萱萱班里的心愿墙上看到,这些孩子的心愿几乎全和成绩沾边,除了个别希望自己的成绩能达到80分外,更多的是希望能及格就行,更有甚者希望的竟是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能到30分。“这不是恶作剧啦,有些同学成绩是很差,有好几个呢,你看上面。” 萱萱解释。
青田县一位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的官员告诉记者,丽水的教育水平在全省一直处于中下游,“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由于一半以上的孩子会中间出国,造成他们中不少人不肯努力,另外很多孩子是不参加高考的,这是丽水尤其是青田学校存在的最大问题。”
“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怎么破
高调发奖学金以激起家长荣誉心
希望有好的师资力量来帮忙
针对“侨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上出现的状况,青田不少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不过限于条件,很多在半途“卡”了。
山口镇是青田华侨最多的乡镇。2012年,时任山口镇镇长的陈雨(现山口镇党委书记)走访过很多留守儿童家庭。他发现,教育问题关键在父母的观念上,他随后发动企业家、侨领、石雕大师等13位知名人士参与石雕竞拍,最后成立了“侨石教育慈善基金”。
陈雨说:“现在基金有300多万元,我们算是众筹,好的学生我们每年发500-1000元不等的奖学金。钱不算多,但是发这个奖金的时候,学校的校长、村里的干部都是敲锣打鼓将钱送到孩子家里。我们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孩子父母对教育的重视。”
做了4年后,这种方式出现了瓶颈,“毕竟我们这里的教育资源有限,在提起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需要有好的师资力量。”陈雨说,希望能通过青年时报的平台,对接一些杭州、镇海等地名校的退休师资力量,“诚邀他们来助推山口教育。”
更注意孩子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
但缺心理方面的专业老师
与不少地方中小学教育更注重学习成绩不同,青田县几个“侨留守”儿童比较多的乡镇学校,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上。
“这也是学校针对这里留守儿童的特点专门制定的。”梅长孙解释,这些儿童在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可能被送出国,一下要适应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多数孩子会变得孤僻,“德育教育能让这些孩子性格更开朗,适应能力更强。”
方山乡学校是青田在德育教育方面做得最好的几个学校之一,学校食堂旁边有一大块农耕体验区,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农耕地,学生们可以在此体验农耕乐 趣,“不过现在更多的是形式,接下来学校打算将外面的地都利用起来,做成类似开心农场的形式,让学生能真正动手去体验。”叶永苏说。
“建这块农耕体验区,既是让孩子们有个心理寄托,也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做不了太大的事儿,但愿意从小事做起,关爱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叶永苏说,学校现在最缺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老师,毕竟很多孩子好几年都见不到父母,心理上会有很多隐患,“时间一长,这些孩子情绪积压却无处宣泄,不但学 习上不去,也会出现叛逆甚至打架的事情。”
来源:青年时报
责任编辑:王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