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欧盟不断吸收新成员国专题 > 正文

欧盟成立专门学校为东欧新成员国培养欧盟官员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30日12:3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消息 欧盟15国领导人于去年12月中旬举行首脑会议,就欧盟扩大问题与10个候选国达成了全面协议,并确定这些国家将于2004年5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欧盟如何为这些新的成员国培养官员呢?法国《问题》周刊不久前介绍了专门为东欧的新成员国培养欧盟官员的学校--纳托林学院。

  学校由欧盟出资入学竞争激烈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搜索诺曼底队员招募中 100兆时尚动感邮箱

  纳托林学院距波兰首都华沙不远,由欧盟出资。它是按照设在比利时的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模式创办的。布鲁日欧洲学院创建于1949年,为欧洲培养了大批官员。这两所学院其实就是姊妹学校,有些教师同时在两所学院任教,纳托林学院的院长还兼任布鲁日欧洲学院的副院长。

  这里的学生来此之前至少已经读过四年大学,有些甚至是名校毕业生,很多人会说好几国语言。匈牙利籍学生伊什特万会说法语、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最近又开始学习世界语。在纳托林学院就读,必须经过严格考试,竞争相当激烈。25岁的罗马尼亚学生鲁索是在战胜66名同胞对手后才如愿进入纳托林学院的。像纳托林学院的其他学生一样,鲁索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要做的,就是四处寻找奖学金,用来支付纳托林1.2万欧元的学费。最后,幸运的鲁索终于得到比利时博杜安国王基金会的资助。

  纳托林学院的学生并非全都来自东欧国家,它也接纳来自西欧的学生,包括法国人、德国人和西班牙人。他们也希望学成后有机会到布鲁塞尔为欧盟工作,或者去一些研究中心做与欧盟相关的研究工作,或者为各自的政府工作。

  学生国籍的多样性是纳托林学院的一大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学院的精神和灵魂。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学会相互理解和彼此合作,在朝夕相处之间,也容易理解每个民族的立场和他们的感受。

  在纳托林学院授课的教员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绝对是一流的师资水平:除了偶尔请到的一些明星级人物以外,来这里讲课的还有一些国家的大使、卸任的部长、高级官员、国际级律师,以及来自剑桥等欧洲名校的教授。

  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除了英语,还必须会说法语。学校的课程设置涉及面非常之广:地缘政治、欧洲法和经济是必修课,选修课包括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欧盟的竞争政策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安排学生们到布鲁塞尔作几次实习旅行,亲身体验一下欧盟的真实氛围和工作环境。学校还要选择一个欧盟或非欧盟国家,让学生们去作一周的实习调查。今年他们选择的是乌克兰。

  在纳托林学院,英国教员阿德里安·罗西特讲授的“欧盟谈判模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课上每个学生都代表一个国家的立场同“对手”展开谈判,当然不一定非要代表自己的国家。这种模拟课形象生动,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是一场实战演习。

   合作精神是办学方针

  在纳托林学院,尽管每个学生都很努力,谁都希望成为本年级最棒的学生,享受到院长专门为他设宴的荣耀,可是竞争却不是纳托林的风格,纳托林要教给学生的是合作精神,这是学院的办学方针,当然也包括学生之间个人的“合作”。25岁的波兰学生科西基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成双结对的学生特别多,他们结合后生出来的是百分之百的欧洲婴儿。”

  不同文化的混合和交流正是纳托林学院的立命之本。毕业后留校执教的乌尔班说:“这里的学生只要几天就会忘记彼此的国籍。”在纳托林,学生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的国籍,也不在于他们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他们只是在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看法和主张。

  就业仍是一大难题

  尽管纳托林学院的教学水平很高,培养的学生也相当出色,可是对某些人来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仍然是一大难关,因为竞争异常激烈。比如在波兰,纳托林学院的毕业生要想成为派驻欧盟的官员,除了要同已经占据这个岗位的官员竞争,还要同其他名校毕业生竞争。波兰政府部门的年轻人都想成为欧盟职员,因为其工资至少是波兰政府职员的50倍!(完)

  相关专题:欧盟不断吸收新成员国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