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前线:近距离观察沙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8日14:12 世界新闻报 | ||
(朱立才) 美国攻打伊拉克以来,沙特作为伊拉克的邻国也备受世界瞩目。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在沙特的一段生活。1998年,应沙特国王大学的邀请,我曾经到该校作短期学术访问。由此,我对沙特这个神秘的超级石油王国有了一些了解。 对中国人很友好 我的双脚刚一踏上沙特的土地,立刻就感受到沙特人的友好。在沙特国王大学阿拉伯语系,老师们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客人,都纷纷前来问候。他们大都是第一次与中国人接触,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很感兴趣,不停地问这问那,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穆斯林到今天的改革开放,还慷慨给我送来自己的著作或阿语资料。第二天一早,大学校刊上就刊登了我到访的报道和照片。我作为贵宾,观看了由学生主办的几次晚会。晚会上,各学院的院长邀我登上主席台,把我介绍给观众。当说到“这是从北京来的客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没有高楼的城市 沙特首都利雅得是一个位于内陆沙漠中的城市。在我的想象中,那里一定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然而,当我进入市区,看到的却是一条条宽敞而整洁的街道,以及路边一簇簇枝繁叶茂的热带花木。市内道路纵横,密如蛛网。据说,沙特城市中每个家庭都有三四辆汽车,然而这里却见不到汽车拥堵现象。在市中心的主干道上,汽车时速常达一百公里。 利雅得市区规划设计极具匠心,许多建筑融合了现代建筑艺术与阿拉伯伊斯兰的传统风格。位于市郊的法赫德国王体育场,其顶盖颇似游牧人的巨大帐篷,西郊的图沃阁宫和伊斯兰大学的大礼堂那圆拱形的屋顶,与附近清真寺的建筑遥相呼应。这座座建筑,体现着沙特人在继承阿拉伯传统文化上所花费的心思。 初到利雅得,你会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这里很少见到香港、纽约那样的“摩天大楼”,一般建筑物只有两三层或四五层。一位沙特朋友对我说:“那种‘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生活令人窒息,我们有的是沙漠可以利用。”这里的建设者们正是在这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充分展示着自己的设计才华,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形式各异、色彩缤纷的民居、别墅以及公共建筑,使人觉得犹如在建筑博览会中徜徉。 沙漠中的大学 利雅得“沙特国王大学”共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18个学院。文学院下设阿拉伯语、英语、地理、历史、新闻等8个系。学校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校内建筑设计美观、和谐,每个学院占据一座或几座建筑。远远望去,如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雕刻。校内道路四通八达,汽车穿梭往来,井然有序。大学重视绿化,道路两旁绿树林立,建筑物周围簇拥着一团团盛开的鲜花,把整个校园装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如果不是头顶上炙热的阳光以及超过40度的高温,谁都想不到这是一座位于沙漠中的学校。 我参观了大学的教室、实验室、中心图书馆、办公楼和一些研究中心。这里的一切设施、装备都是现代化的,在安静、谐和的气氛中,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而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高令我惊异。我观看了该校外国留学生用阿拉伯语表演的节目。那准确的语音,流畅的对话,不时令观众击节叫好。若不是明显的肤色差别,你准会把他们当成地道的阿拉伯人。 宗教气氛浓郁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个典型的伊斯兰国家,外来的非穆斯林游者很容易感受到这里浓厚的伊斯兰氛围。每日五祷告,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当祷告时刻来临,电视台停播其他节目,转播麦加大清真寺的宣礼。此时,政府机关停止工作,店铺关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清真寺做礼拜。连大学的师生也都停止上课,到各系专设的礼拜堂祷告。在沙特,清真寺随处可见,连只有一两户人家的小村庄也有清真寺。而清真寺极易辨认,无论你走到哪里,看到最好、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便是清真寺。沙特人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带有明显的伊斯兰特征。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民间庆祝活动,都要首先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在口头交谈或书面文稿中,都言必称真主。许多日常交际用语都采用宗教语言表达,如“真主赐你永生”(你好),“我把您托付给真主”(求真主保佑您,意即“再见”)等。 在沙特阿拉伯,男女界限非常严格。在机场,旅客履行入关手续要按男女分别排列。去朋友家访问,男女宾客由男女主人分别接待。女人出门必须从头到脚用黑纱遮盖,连来访的外国妇女也不能例外。公共设施均按男女分部,宾馆里也设有专门的女宾餐厅。 非常乐于助人 沙特人非常乐于助人,有两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晚上,阿拉伯语系穆罕默德教授开车送我回旅馆。车行至路口,他发现一位学生模样的人站在路旁,在等待着什么。经询问得知,那人是家住郊外的学生,正在等出租车。他立刻请那位学生上车,将这位陌生人送往20公里外的寓所。又有一次,大学的司机接我去学校。行至半路,见前面有一辆抛锚的汽车停在路中央。司机没有躲避那辆抛锚汽车,而是径直朝其后部开去。我正要呼喊,要他注意,只见他手把方向盘,减低车速,小心翼翼地用前保险杠顶住前车的尾部,慢慢地推动它使其重新启动。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两位司机未经任何商量却能配合得如此默契,着实让我吃惊。我问司机:你认识前面那辆车的司机吗?答曰:“不认识,不过,谁看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简单的一句话,体现出了沙特人的品德和他们的人际关系。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