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丛生小泡沫招致大空难 美航天局忌讳谈安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09:49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联合国特约记者梁燕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的调查小组本周宣布,“哥伦比亚”号事件暴露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长期以来对安全的忽视。这一悲剧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小泡沫招致大空难 5月29日,该小组进行的模拟实验证明,“哥伦比亚”号今年1月16日发射升空几十秒钟后,燃料箱上一块绝缘泡沫脱落,击中左侧机翼,巨大的撞击力在机翼密封条上划出60厘米长、1厘米深的沟槽,超高温空气乘虚而入,摧毁了“哥伦比亚”号,7名宇航员魂归太空。 小泡沫暴露了美国宇航局多年存在的安全隐患。上个世纪80年代航天飞机计划开始之初,机体绝缘橡胶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就被列为“一号危险”。但实际上,在以往的航天飞机发射过程中,曾多次发生类似的情况,由于没有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宇航局高层一直未予重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宇航局也很快排除了绝缘泡沫导致事故的可能。 航天局内部不谈安全 一位曾参与航天飞机外部机体设计的工程师说,NASA一直严格限制自己的员工在局里谈安全问题,更不要说去消除这些隐患。他说,当一位工程师指出潜在的危险时,会有人好言相劝,“如果你改变了它,就意味着它是不安全的。但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安全的,因为飞机还能飞。” 2000年初,美航天局马歇尔飞行中心首席工程师约·拉斯克的报告列出航天飞机“高度危险”的30个问题,就包括绝缘橡胶“使用不当”,却被管理者扔在文件堆里。调查人员还发现,在飞机起飞前的安检中,检验人员也有不合操作规程的嫌疑。 美国波士顿大学沃恩教授称,“安全”是一个对NASA太敏感的话题,因此他们选择沉默。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沃恩教授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出版了专著。对她的调查,NASA没有任何反馈。现在,沃恩正积极与调查组组长格曼合作起草调查报告。 航空项目私有化是深层原因 其实,安全问题的背后黑手是美国航天项目的私有化。近年来,美国航天局的航空项目多由“美国航天联盟”管理,而这一组织是波音公司和洛克海德·马丁公司共有,私有公司无疑削弱了航天局对安全的控制。 格曼批评说,这是“以安 全为代价换来高速发展”。然而,美国航天局也有苦衷,1966年以来,NASA在联邦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下降了84%。随着布什政府减税政策的实施,给NASA的预算又要减少。今年它申请经费155亿美元都难以实现。 独立调查小组开展工作后,NASA迫于压力已同意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与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合作,对未来航天飞机的每次任务拍照监视。又如将未来的飞船发射都安排在白天,而不像以往那样多在晚上,这样将可以更好地观测航天飞机发射时落下的残骸。 但彻底改革现行机制需要数百亿美元。因此,NASA能否走出人命和资金的怪圈,还是个未知数。《环球时报》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