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约:处变不惊19小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16:04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孙笑天 这次小规模兵变,开枪武力镇压对于阿罗约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阿罗约一面下达最后通牒,一面请出兵变头目的老母亲收买军心,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7月27日凌晨发生的兵变于当晚和平解决,全球屏息观望的人都松了 兵变前,视察部队搞安抚 这是阿罗约总统自2001年1月20日推翻埃斯特拉达政权并上台后第一次面临兵变考验,起因是武装部队低级军官和士兵因生活待遇等问题对现政府心怀不满。 实际上,阿罗约的情报官员们对即将发生兵变的迹象早有察觉。此前一周内,阿罗约亲自到马尼拉周围几个省份的兵营内视察,与年轻军官们交谈,并一同用餐,试图了解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实际困难,并承诺尽最大可能给予帮助。阿罗约回到马尼拉后向媒体宣称,年轻军官们的报怨已经得到解决,不会再发生兵变。当时阿罗约可能对年轻军官,特别是菲律宾军事学校(菲律宾首屈一指的军事高等学府)高材生们的力量估计不足,抑或是在媒体面前虚晃一枪。 7月26日,记者外出时经过总统府前面的一条街道,意外地发现了沿街停靠的几辆装甲运兵车。联想到从广播中听到了总统府下令调及外省军队进京的消息,记者预感到可能有事发生。 兵变中,怀柔与大棒并举 作为女政治家,阿罗约的刚柔并济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兵变发生的27日早晨,阿罗约果断采取行动,下令部队包围了兵变人员所占领的双子楼,并发出最后通牒,限定叛军在7小时内向政府投降,否则下令剿灭。她毫不迟疑地宣布,全国处于“叛乱状态”,根据菲法律,军队进入最高戒备,执法人员无需逮捕证即可拘捕叛乱嫌疑人员。 此举无疑给双子楼内的涉世未深年轻军官们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阿罗约宣布并不排除与兵变人员谈判的可能。一软一硬的两手政策很快见效,最后通牒发出后两小时,就有大约50名参与兵变的军人决定走出大楼,向政府投诚,局势开始出现转机。 见此情景,大楼内坚守的兵变人员出现动摇,放出了愿意与政府进行谈判的信号。关键时刻,阿罗约又使出了一个高招:命令前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西马图将军出面与对方谈判。西马图将军戎马一生,在菲武装部队中德高望重。由他以“慈父”形象出面谈判,无形中泄掉了那些年轻人讨价还价的底气。 谈判进行中,尝到了甜头的阿罗约渐渐变换了“形象”,从怒发冲冠的三军总司令变成了一位和善的母亲,两次延长最后通牒的期限,并且又使出“攻心”战术:将兵变核心领袖安东尼奥·特利兰内斯的母亲请到了总统府,在前总统拉莫斯的陪同下与之促膝谈心,两位身为人母的女性很快取得了共识。特利兰内斯的母亲向媒体表示,希望兵变能够和平解决,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儿子活着回来。 铁石心肠的人也无法拒绝自己年迈母亲的召唤。双子楼内的谈判形势急转直下,双方很快达成协议。阿罗约于当晚10时左右宣布,兵变危机和平解决。包括70名军官在内的兵变人员全数投降,并愿意接受调查。 兵变后,消除隐患不轻松 阿罗约7月28日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称,将组成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27日兵变事件的根源。她说,这一事件表明军队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但兵变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对她给予支持。 30日,阿罗约作出了一个丢车保帅的漂亮决定,“同意”军方情报部门负责人维克多·考布斯的辞职申请,作为积极回应兵变人员要求的一个步骤,为军队内部千万个与特利兰内斯有着相同主张的精英军官们找到了一个出气筒。 实际上,在这次看似简短而温和的兵变背后,军队“内部不稳定因素”正是长期影响菲政局的黑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腐败、提高中下层军人待遇却是阿罗约稳定军队的当务之急。此前,阿罗约将更多的眼光放在有实权的高级军事将领身上,在他们中间寻找政权支柱,忽视了中下层军人的疾苦。分析家认为,阿罗约可能会将这一事件看作目前中下层军人思想状况的一面镜子,开拓更多的合法渠道帮助这些军人取得较为公正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士气。 但也有人认为,发动兵变绝非儿戏,而这些年轻军官中为首的那个也才不过是海军中尉。通常状况下,他们没有如此胆色发动一起绝少有人支持的兵变,并因此而葬送自己的职业前途。因此,捉住背后操纵这些下级军官的黑手,成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在兵变案件调查中最占主流的思路。 这次兵变危机中,阿罗约几乎得了满分,但是长期来看,菲武装部队存在的制度性弊端导致的不团结和怨恨情绪总会寻找减压阀和出气口;兵变事件作为“副产品”,也将不时影响甚至冲击菲律宾社会的稳定,阿罗约是否每次都能“罩”得住,现在还很难说。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