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为继的欧洲农业补贴政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1日15:34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记者 李支援 记者在号称“欧洲之都”的布鲁塞尔生活了3年,对欧洲农产品价格之低有深刻印象。在大型超市里,一袋容量为1.5升的纸包装牛奶售价最便宜的不到半欧元(合约5元人民币),比同样容量的瓶装矿泉水还便宜。一瓶1升装食用油只卖0.7欧元,一袋2.5公斤装的大米售价2.5欧元,一盘30只鸡蛋2.5欧元就可拿下。 欧洲农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农民的富裕程度也令人羡慕。记者曾参观过荷兰一家庭农场,这家农场主要经营养殖业,养殖着数千头生猪和上万只蛋鸡,猪舍和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指标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饲料和水也由计算机自动供应,而管理农场的只有这个家庭的四、五个人。总之,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在欧洲,农民是属于富人阶层的。 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低,另一方面是农民富裕程度很高,那么欧洲农业是靠什么来支撑的呢?除了欧洲农业数百年积累所构筑的雄厚基础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高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条重要原因,那就是欧盟长期以来执行农产品直接补贴政策,向成员国农民提供大量财政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百废待兴,而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农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60年代初,欧共体开始执行共同农业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由欧共体出资,向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提供直接补贴。这项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刺激了农业生产。到70年代末,欧共体各国农业生产已基本能满足需要,并开始出口。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发展,共同农业政策的弊端也开始暴露。首先是随着成员国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欧盟农业补贴开支日益膨胀;其次,产量越多,意味着补贴越多,因此,农民不顾市场需求盲目生产,导致农产品严重过剩,浪费惊人;另外,由于有补贴支撑,农民产生惰性,不重视降低成本,使得欧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第三是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美国和农业出口国组织凯恩斯集团成员指责欧盟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原则,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数以亿计的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欧盟却把大把大把的金钱花在那些不该生产的农产品上。 总之,共同农业政策已经难以为继,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上世纪80年代,欧共体对部分农产品实行配额制,只有在限额内的农产品才能享受补贴。但这项治标之策并未触动导致弊端的根本原因,农业支出仍然迅猛增长。目前欧盟用于农业补贴的开支约为每年440亿欧元,占欧盟全年总预算的40%多。也就是说,欧盟每年1000亿欧元的财政支出中有接近一半是给了农民。这还不包括各成员国向农民提供的补贴。 90年代初,欧盟各国就改革农业政策的紧迫性取得共识。经过长达十多年的讨价还价,欧盟终于在今年6月就改革方案达成一致。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将农业补贴与农产品产量挂钩的做法,改为向农民提供一次性补贴;将农业补贴额度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等标准挂钩,这意味着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农民将无法得到补贴;减少对大型农场的补贴额度,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项目等。欧盟委员会农业委员菲施勒说,改革方案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使农业生产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市场化,更适合消费者的需要。它将使欧盟实施40多年的共同农业政策面临“很大变革”,过去那种“以破坏国际贸易体系和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补贴方式”将不复存在。 一方面要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另一方面又不能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的阻力非常大。在过去几年里,每当欧盟农业部长举行会议讨论农业政策改革问题,都会有各国的农民在布鲁塞尔的欧盟部长理事会大楼前举行抗议示威活动,少则数十人,多者数百人甚至上千人,有时农民还会开着拖拉机和收割机堵住附近道路,造成交通阻塞。 影响改革的另一个因素是,欧盟各国都属于议会民主制国家,“选民政治”的意识非常强,任何一个政党都不愿意冒着丧失农民选票的政治风险来推动农业改革。以法国为例,法国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益国,在过去历次讨论农业改革的会议上,法国都是“强硬的反对派”,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届政府都害怕得罪农民。欧盟此次在世贸组织9月的坎昆部长级会议之前达成农业改革方案,应该说是各方妥协的产物。但鉴于其成员国农民的反对,这项改革能否顺利实施,还有待观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