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优雅的暴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4日13:42 国际先驱导报 | |
重温纪录片《伊·阿明将军:一幅自画像》 昔日声名狼藉、令人毛骨悚然的杀人恶魔阿明将军,现在几乎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人物。在巴贝特·斯特罗德的镜头里,去掉历史背景的阿明俨然是一个“非洲优雅的暴君”(博尔赫斯语) 朋什徒 8月16日,曾任乌干达总统的独裁者伊迪·阿明在沙特阿拉伯一家医院病死。阿明生前曾放言:“我知道我会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死在哪里。”这些言论被永久地记录在法国新浪潮干将巴贝特·斯特罗德的影片《伊迪·阿明将军:一幅自画像》里。只是没人知道他今天这样的死法是否是他自己所预知的那样。 曾经如瘟疫般令人恐惧的阿明,在其担任统治者的8年中处死了30万反对他的人。由于这种“政绩”,阿明被列入了历史上杀人成性的恶魔之列。 30年前,阿明为了宣传和修正自己在世界政坛的形象,邀请了年轻的法国导演巴贝特·斯特罗德为其拍摄一部纪录片,在天生有着表演欲的阿明的积极配合下,斯特罗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拍摄了10小时的素材,剪辑成了这部有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纪录片。 身为新浪潮运动的一员, 巴贝特·斯特罗德本人似乎并不忠实于新浪潮,上世纪80年代他就跑到了好莱坞,并于1990年以《命运的逆转》一片摘取奥斯卡。但是,从斯特罗德这部拍摄于1974年的《伊迪·阿明将军:一幅自画像》中,还是可以看出新浪潮电影中那种无拘无束的自在真实风格。 虽然斯特罗德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是经阿明允许并亲自参与下完成的,但当年在巴黎上映时,阿明仍不满意影片的剪辑,为此他扣留了在乌干达的法国人作为人质,要求导演重新剪辑。而反恐专家则通过这部影片,对阿明进行心理分析,预计了他在突然行动下会有的反应,对成功解救人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一切使这部低调的不动声色的纪录片居然成了一部叫座影片。 时过境迁,在这个日新月异、越来越疯狂的世界,昔日声名狼藉、令人毛骨悚然的杀人恶魔阿明将军,现在几乎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人物。斯特罗德的这部曾引起连锁反应的影片--当年几乎是人们见面必谈的热门话题,今日也几乎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影像世界里。 在巴贝特·斯特罗德的镜头里,去掉历史背景的阿明俨然成为了一个“非洲优雅的暴君”(博尔赫斯语)。他打枪、拉琴、视察、游泳、开会,一副与民同乐的模样,带着仍保持良好的前重量级拳击冠军的魁梧身材,闲庭信步在自己的国土上,言谈间自负和自嘲含混不清,低级的常识错误和巫师般的智言泥沙俱下,在大象与鳄鱼间款款而行,淡然而有力。 斯特罗德冷静地保持着镜头的距离,刻意地持守着真实的尺度:公正的客观性。他在片名的副题中表明了这一意图--《一幅自画像》,斯特罗德通过影片想达到的效果是:这不是他为阿明画的一幅肖像,而是阿明自己为自己画的一幅肖像。就像在那幅著名的立体派作品《格尔尼卡》前,一个纳粹军官问毕加索:“这是你干的?”毕加索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你们干的。”斯特罗德要的就是这个,展示事实,因为事实本身已足够荒谬。为此,在这部影片中,斯特罗德甚至部分采用了阿明自己的音乐。 天生的表演欲、运动员的身材、灵活的头脑和多才多艺的小本领,在斯特罗德客观的镜头里,日常生活中的阿明仿如一位气度不凡的优雅人士。只是不时有一些不和谐音打碎这种幻觉。而这时你才知道你一直面对的是一个视战争如儿戏、视生命如草芥的暴君。有一场阿明讲述如何夺取戈兰高地的戏,轻率的态度既让人感到既滑稽又让人不寒而栗;在另一个段落中,刚刚还与之开会的一位部长,几天后便暴尸于尼罗河。 作为个体,臭名昭著的伊迪·阿明已经消失,但他留给我们的关于人性或人性底线的思索将会绵绵不尽,而巴贝特·斯特罗德的这部影片也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证据。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