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路联盟”挑战国际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5日10:54 国际先驱导报 | |
9月10日,美国和其他10个国家将在澳大利亚近海举行“防止扩散安全倡议”(PSI)演习。到底何为“扩散安全倡议”?它对国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规则到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者 庞中英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总统布什在今年5月正式宣布了对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防止扩散安全倡议”(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简称PSI)。许多西方舆论认为,该倡议对迫在眉睫的朝鲜问题和世界安全的影响将非常之大。 PSI的重要性体现在:美国正在按照其新的全球安全战略和联盟概念,建立反扩散问题上的全球新规则,造成震慑力量。这直接冲击着传统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是全球安全事务的一个重要发展。 重塑规则 2003年6月12日和7月10日,在美国的主导下,在西班牙马德里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分别举行了两次重要的安全会议,“扩散安全倡议”正式成立。 这两次会议显示了西方主要国家在全球反扩散问题上的政治决心和实际行动。参加“扩散安全倡议”的国家目前已有11国,被国际舆论称为“志趣相投”的联盟,它们是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应该说,这是一个仓促拼凑起的集团,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体现了在反扩散问题上“西方的一致”。该联盟希望说服其他国家同意,有选择地拦截与“流氓国家”有关的船只和航空器,因为这些运输工具被怀疑可能载有制造、发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原料和技术。 去年12月,美国海军强行登上、检查了一艘“无国籍”的船只,该船只涉嫌从朝鲜向也门偷运飞毛腿导弹。但经媒体炒作,事情尽管闹大,美国方面却所获无多,犹豫再三不得不放了那艘船。有分析指出,正是因为对这次拦截事件流产的懊恼,才促使美国下决心重塑全球反扩散的规则,建立一个国家之间的“意愿联盟”,合作监控、收集和交换情报,联合采取行动。 法理障碍 “扩散安全倡议”一出,就备受国际争议。其中人们质疑最多的是由此引起的国际法问题。国际法允许,在获得船只所悬挂国旗的国家批准、或者该船只属于无国籍,或者是海盗、运送奴隶或者载运非法毒品船只的情况下,有关国家可在公海上拦截和登上这些船只检查。尽管如此,在公海上实施拦截、检查和没收,仍然要碰到一些非常棘手的国际法问题。 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海事问题高级研究员巴伦西亚(Mark J. Valencia)在香港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发表文章,认为“防止扩散安全倡议”有可能失败,因为它无法解决以下三个大的国际法问题:第一,那些不是《核不扩散条约》或者《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签字国的国家(如朝鲜),若运送核材料或者导弹到那些与它类似的国家(如伊朗),并不是非法的。第二,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文规定,只用于非商业目的的战舰和政府船只完全享有豁免权,不受任何其它国家在公海上的管辖。第三,这样的拦截行动是把“双刃剑”,直接限制、打击美国长期以来主张和支持的“航海自由”原则。如果美国可以如此限制航海自由,其它国家也可以如此行为。另外,让许多国家担心的是,美国可以借口拦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在根本不知会其它国家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侵入其领海。 致命漏洞 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是,直接针对朝鲜问题而来的“扩散安全倡议”,却受到朝鲜的多数邻国的拒绝。参加该倡议的朝鲜邻国只有日本。作为美国的关键盟国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字国的韩国,因担心此举激怒朝鲜,拒绝成为该倡议的第12个成员国。一些评论“扩散安全倡议”的西方学者,多数认为这是该倡议的一个“致命漏洞”。 PSI不仅涉及国际法问题,而且其拦截活动的效果也值得怀疑。该集团可以阻止一些运送大杀伤性武器的大型运输工具,但却很难阻挡小量制造杀伤性武器的原材料(如钚)的运送。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可能不用通过公海,而只在欧亚大陆上进行,而欧亚大陆多数国家并没有参加“扩散安全倡议”。 总的看,“扩散安全倡议”是现存国际安全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由于朝鲜等国家成为该倡议的直接打击对象,它必然牵扯到复杂的地区安全问题,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独家提供新浪网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