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希纳奖:文学和电影就是历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16:04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柏林记者郑汉根 近日,今年的德国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大奖举行了颁奖仪式,著名作家兼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获此殊荣。毕希纳大奖是以19世纪德国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命名的。每年颁发一次,奖金为4万欧元。获奖者多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剧作家海涅、穆勒,作家彼得·汉特克,诺贝尔奖得主君特·格拉斯、海因利希·波尔等都曾获得过该奖项。该奖今天已经成为 亚历山大·克鲁格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德国语言与文学院院长克劳斯·莱希尔特在授奖时赞誉克鲁格是"20世纪编年史作者,用深刻的洞察力和正直的想像力描绘了历史和情感的宇宙,并使其变得更宽广"。 现实文学如同地震仪 克鲁格于1932年出生于德国哈尔伯施塔特。在大学时期,克鲁格攻读过法律、历史和教堂音乐。他获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并做过短时间的律师。但他很快走进了文学创作和电影领域。 他的第一部书是《生平》,出版于1962年,采用自传体的方式,讲述了9个人的悲惨命运,背景是二战结束的1945年。作品中充满对法西斯的反思:为什么在当时的德国,没有一种力量能够阻止法西斯势力扩张?1964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描写战争》,描写的是希特勒第6军团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的那段历史。以上两部作品让他在德国开始获得名声。 他的作品体现出他对时事的深刻关注,并一直保持着批判精神,这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阿多诺所传承的那种精神。60年代末,他和社会学家奥斯卡·内格特合作写了《公众和经验》、《历史和情感》两本书。这两本书成为当年左派学生非常喜爱的读物。 他在随后几乎从文学创作领域消失,而潜心地进入了电影和电视领域。克鲁格说,1989年后,他对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他想总结20世纪的痛苦历程,并展望新的世纪。于是他开始了散文写作。 2000年,他出版了散文集《感情编年史》。这被德国文学界和媒体认为是一部"史诗般的著作"。这部书收集的是他过去10多年的散文。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轶事、评论和观点、事件和对事件的分析交错融合。二战的惨烈场面、冷战时期的导弹危机、德国的重新统一、苏联的解体都出现在这部书中。 克鲁格认为,艺术应该是对现实的反应,现实世界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反应,是不可分割开来进行描写的。他说,作家不可以用主观的任意性或者自己的口味来描述客观的事物,应该像地震仪客观反映地震一样来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 他的作品紧扣引人深思的历史事件,远不是休闲读物,所以读起来不太轻松。也正因为如此,真正喜爱克鲁格的读者也是他真正的追随者。 "作家电影派"紧盯历史 克鲁格的文学建树有目共睹,然而他早期的成名还是依靠电影。他是德国早期电影大师弗里茨·朗的弟子。从1960年开始,他单独或合作导演的电影一共33部。 有感于当时德国电影格调的陈旧,克鲁格带头倡导电影改革,呼吁创作新风格的电影。他于1962年与其他一些电影节同仁联合发表了一份提倡新电影的宣言,号召创造不受市场和表现形式约束的新电影:"旧电影已经死了,我们相信新电影。" 他的第一个故事片是《告别昨天》,叙述一个当时的东德人在西德生活的故事。电影于1966年在威尼斯电影节展出并获得"银狮奖"。这部电影也被认为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一个杰作。 他的有影响的电影还有《手足无措》、《爱国者》、《德国的秋天》以及《情感的力量》。他的电影紧扣时事。如1986年的电影《综合新闻》是围绕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展开的。 克鲁格把自己导演的电影比喻为工地。工地显得比较凌乱,但是很快又会回归整洁,并获得更新的面貌。他的电影不着力于解释现实,而是让古往今来的各种材料一起出现在观众面前:现实的场面、无声电影的活动布景、戏剧对白、儿童书籍的片段、德国童话……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开放的气氛,并得到启迪。 如果把他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就可以看到一个主题:历史。他不试图去阐释和历史,而是不断呈现历史的画面,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作品的历史意义是他的创作的出发点。 "世界是可以改变的" 除了文学和电影,克鲁格还用电视媒体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理解。1987年,他创办了"电视节目发展公司"。目前,他领导着一个团队,为德国私人电视台TRL和SAT.1制作文化专题节目,节目涉猎领域包括书、电影以及戏剧,在德国十分有影响。 克鲁格继续着对现实的关注。作为《感情编年史》的继续,他于今年出版了《魔鬼制造的缺陷》一书,分析对人类产生威胁的历史事件,如"9·11"和去年的伊拉克战争。 在讲述历史的时候,克鲁格始终关注一个问题:历史将向何处去?他想从历史的缺陷中得出教训,指导今后的路。比如,他说美国应该从两千年前罗马帝国在伊拉克沙漠的惨败中吸取教训。 克鲁格说,教训的另一面是希望:"我们已经错过一些历史机会,以后不可以错过。世界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可以变得更好。"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