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奈保尔散文集《文学场合》新近出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15:10 国际先驱导报

  文学乃是私人场合

  【提要】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散文集《文学场合》出版,这些跨越40年时间的随笔,使读者得以了解奈保尔的文学历程和他始终坚持的文学理念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对很多读者来说,阅读V·S·奈保尔的个人随笔和评论文章是令
人高兴的事情。这些在将近40年里陆续出版的随笔,很大程度上是奈保尔对写作和文学的冥想,来自他自身的体验——他的背景和个人历史,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发展历程和他作为读者的洞察力。

  现在,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终于以《文学场合》为名结集出版。在这本书里,同样的主题和素材通常都是交叠在一起的,在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地方交替出现。而这些细微之处的处理使得整本书的意义更加重大。

  父亲的影响

  序言的题目是“阅读和写作,一个私人的理由”,在这之后,书中第一部分的随笔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奈保尔本人、他的父亲、他们在特里尼达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用语言联系起来的爱展开。奈保尔在此描述了他早期的野心:“成为一个作家的愿望并没有和事实上的写作行动相伴随。随之而来的,仅仅是一个我被假设成为一个作家的想法,一个高贵的白日梦……我的父亲崇拜文学和作家。他使我觉得写作这个职业看上去似乎是世界上最高尚的职业,而我决定要做这个高尚的事情……我不能把我自己叫作一个真正的读者。我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完全沉浸到一本书里的能力,像我父亲一样,我读的很少……我还没有以任何具体的形式开始思考我将要写的书。但是我一直把我自己想成是一个作家。”

  奈保尔的故事本身深深扎根于他的父亲的故事。奈保尔的父亲是一个记者,也曾出版过短篇故事集,奈保尔写道:“我读过每一篇我父亲用打字机打出的新故事,这是我童年最伟大的幻想体验”。分享故事的同时,父亲和儿子也分享了同一种歇斯底里——某种神经性的疾病,在父亲那里是表现为“对消失的恐惧”,在儿子表现为一种“我将要失败的惊慌”。奈保尔在书里写道,“我被焦虑完全地吞没了。这是一种我觉得我一直都很了解的情绪”。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他的父亲,造成了奈保尔想要离开特里尼达的急迫愿望,“成为一个作家,那个高尚的事情,我认为离开是必要的。事实上对于写作,回去是必须的。这是自我认知的开始”。他一次又一次思考他对父亲的小小的逃离,随之而来的失败,以及绝望。奈保尔写下了乡村生活的局限性,以及离乡背景的印度人自我身份认知上的失落。他也写到了从印度来到特里尼达的祖父,写到了特里尼达原住民的悲惨历史,以及岛国的残酷殖民地历史。所有这一切,都被奈保尔进行了严厉的审视,并传递出一种明显的哲学上的绝望。而他从来没有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令人讨厌的自我吹捧。在文学上,他远远不止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和一个智慧的作家。

  永远诚实

  其实奈保尔最令人钟爱的品质之一正是他的永远诚实,这种品质在他的毫不遮掩的题材和坦白直率的叙述中一览无遗,甚至在谈到他自己时也从来不故作姿态。奈保尔的作品本身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任务——使作者和读者能够同时经历同一旅程。奈保尔在向我们介绍角色或者场景时,表现出来的不但是一种绘画般的技巧,也像是一个完美的语言游戏。

  在书的第二部分中,包含了一些关于其他主题的文学随笔,这似乎改变了整本书的气氛以及整体力量。可是其中也不乏精彩之作。在关于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片段中,奈保尔写到:“一个作家需要传奇,也许他自己的故事有助于创造这种传奇……契柯夫所写的故事完全在他的自身里面,而吉卜林的故事里没有。”

  战胜黑暗

  这本书中还包括奈保尔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辞“两个世界”。这是一篇优美的演讲辞,读起来更像是一曲悲歌。在第一部分中的两个较短的随笔“茉莉”和“东印度”中,包含了在“两个世界”里被更加充分地发掘了的主题,这个主题表现了奈保尔对于文学的迷惑。就像在1974年出版的他为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所写的短文中,奈保尔断言,“小说作为一种形式已经不再使人相信”——这个思想他曾经在其他地方反复地说明。可是有意思的是奈保尔自己在过去的30年里不停地写作并且出版小说。

  在奈保尔确定要成为一个作家的时候,似乎很难相信奈保尔会离开特里尼达,或者在伦敦漂泊奋斗这么多年,但是他的生活就是这样。来之不易的成功对他而言并不是靠什么运气:努力工作,必有所得。这也许就是奈保尔有着强烈自尊的原因。在许多书里,奈保尔被描述为“除了当作家,不应该做其他职业”。确实,没有一个活着的作家能够像奈保尔一样,在阐述以及增强写作的神秘性上能如此光彩照人。《文学场合》描述了一切,除了关于成功的童话故事以外。更准确的说,这本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一个人为了对抗巨大的不平等而想做“那个高尚的事情”所做的努力,而且还阐述了在这个世界上作家的处境和目的,那就是——战胜黑暗。(海松)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