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专题 > 正文

评论:第二轮六方会谈之后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04:20 中国青年报

  庞中英

  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北京六方会谈讨论的是实质问题,气氛据说也是积极的和认真的,但是,除了继续会谈进程外,最后却没有什么人们期待的所谓“实质性的成果”。

  这次会谈一开始就没有确定会期,而进展到第三天则又宣布延长会议到第四天,而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第四天确定的闭幕时间上午11时则因“技术原因”一再推迟到下午2时28分(这个数字与2月28日巧合)。会议并没有发表六方的共同书面文件,只是一个“主席声明”。

  对外部的观察者来说,我们知道的闭门实际会谈很少,但从上述会议的进展可以明显看出,这次会谈本身在关键问题上是十分困难的。美国和朝鲜之间,以及中国、俄罗斯与韩国和美国、日本之间的分歧和差距应该不小,会谈主要应该以唇枪舌剑的交锋为主。

  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有线电视(CNN)会后发自北京的报道。该报道用英文的“SUMMIT”来称呼这次六方会谈。我们知道,SUMMIT用于多边会议上,一般指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即所谓“峰会”。SUMMIT一般很少指这种只有副部长级的政府间会议。

  总之,SUMMIT是最高的意思。世界大牌电视霸主是随意用词?或者慎重考虑用词?不管哪种情况,它没有错,因为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外交会谈,如今这次是目前为止级别最高的。这是否意味着也就这么高了呢?或者说,布什政府期间,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多边会谈也不过到此为止?若果真如此,那可就会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更令人深思的是,明明是一次几乎“无果而终”的会议,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却在会谈中间(距离最后的结果还有一天的时间)就表态“会谈是积极的”,引得一些关注者即刻心花怒放,以为要有什么突破。而会后美国外交高官和国务院发言人,居然都高调“赞扬”这次会议,说其“很成功”。这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洛杉矶时报》驻北京记者在六方会谈结束后打电话问我对这次会谈如何评价,特别是问我如何评价美国国务卿对这次会谈的反应。我一时语塞,只好回答他们,会前我就对你们说过,“这次会谈将是有进展但无突破”,结果不正是如此吗?但你的提问是个好问题,允我深思。

  我觉得,整个六方会谈的主导权一直在美国人掌控中。会谈成功与否,全由美国人说了算。美国人说失败,就失败了;美国人说成功,也就成功了。

  是的,美国外交部门说出“成功”,当然比说出“失败”要好多了。这表明,美国人还是为朝核问题的外交解决继续留下很大的空间。美国不得不暂时希望谈下去。

  美国人在这次会议上,再次摸清了朝鲜的真正底线,那就是希望通过核(不管是核计划还是核活动或者核武器)来与美国做笔大交易,而不会接受美国人的“缴枪不杀”令,即符合CVID(完全地、可核查地、不可逆转地弃核)。这对美国人来说,当然是成功的。

  同理,朝鲜本来也知道布什政府不可能在第二次六方会谈上发生政策大转变,况且又是在布什政府刚刚宣布新的国际反核扩散政策和成功地缔造了“利比亚模式”的情况下。估计朝鲜代表团想看到的,顶多也就是美国这次到底如何显示其灵活性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美国外交官还是朝鲜代表团,都只能达到“同意继续六方会谈”的地步。在这个意义上,双方不仅都没有退出会场,而且在一些要害问题上展开口舌战,接着是耐心地等待主办国宣布曲终人散。

  因为他们都仅仅是副外长级的代表团,事前获得的“会谈”权力有限,一旦各自摸清对方的底线,收获也就不小。下一步如何走,他们自然做不了主,都得回去交给各自的高层研究再定。

  从外交斡旋、居间调停的角度看,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出色和成功的。不管会谈是否在解决朝核问题上见到实效,前后主办两次会谈本身就是中国外交的成功,而且这迫使拒绝与朝鲜对话和谈判的美国不得不正面接触朝鲜。也许两次六方会谈最大的收获是增加了朝鲜核问题外交解决的可能。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确实应该感激中国的和平努力。

  可以说,第二次北京六方会谈后,关于朝鲜核问题的会谈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捉摸不定了。美国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花费的精力太大,布什本人则要把精力更多地转到竞选连任上来。而朝鲜则有点不慌不忙,美国人挥舞“大棒”,朝鲜则将进一步展现其“核遏制力”;若美国人拿来“胡萝卜”,朝鲜则求之不得!

  相关专题: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