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专题 > 正文

《环球》杂志:沉默的民意与张扬的民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14:14 《环球》杂志

  民意:沉默的总是大多数

  2004年的美国大选,粗看过去确实有点怪象。针对布什的骂声一片与他的支持率之间俨然是一个悖论。克里在国际上的名声仿佛要好得多,在美国国内却在“艰苦奋战”。难道布什在美国依然讨很多人喜欢?难道美国人的想法与其他国家的民众真的相距甚远?

  答案:是的。

  不由想起伊拉克战争初起之时,约英国女友进午餐,顺便问了一句:你们首相好像有点麻烦?——其时,英国反战声浪高涨,矛头直指首相布莱尔。女友摇头笑道:没事,喜欢他的人多着呢,闹的人总是动静很大,沉默的总是大多数。

  一语中的。这话放在如今的美国总统布什身上,更加入木三分。

  喜欢布什的人,其实简单到可以一言以蔽之:“保守”。美国给世人的印象是开放,往往让人忽略“保守”的力量。美国社会的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三大块:上面是有财又有才的大财团、社会高层,下面是无钱又无望的贫民,中间是庞大的中产阶级。所以有人说,美国是一个纺锤型的社会。而保守势力在中产阶级和社会高层中占据着大半江山,自诩代表着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合理运转的主动力。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之所以为美国,保守势力功不可没。

  保守派喜欢布什的原因,也简单到只有两个理由:第一他信教,第二他爱国。

  美国人将宗教自由提高到立国之本的程度,全国不信教的人只有不到10%。虽然各类教派林立,基督徒却要占到总人口的80%还多。基督教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布什恰恰是最受欢迎的基督徒,还有一段从迷途羔羊到虔诚教徒的动人故事四处宣讲。

  爱国,不用说是美国人的精神圭臬,而且美国人的爱国,多少还有些与众不同。美国人不单是将美国当作祖国来爱,还认定大家都应该爱美国,不爱美国的,便是大逆不道。所以在一片反伊战的声音当中,我们很容易听得出来,美国人并不质疑战争的合法性,他们只是反对“用鲜血换石油”。美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他们心疼那些在伊拉克战场上死伤的美国兵,也对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譬如物价节节上涨,感到非常“不爽”。即使眼下克里痛陈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矛头直指的也是布什的人品——在美国人眼里,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美国大选的“选民”和“投票的人”不是一个概念。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都称为“选民”,而参加投票的人远不到同样数量。据估计,今年有1亿选民不会投票,相对于美国总共不到3亿的人口,颇具分量。在投票的人中,保守势力仍将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崇尚循规蹈矩,选举投票才会是生活中的大事。他们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无心求变,对于谋求连任的总统,多半采取乐观其成的态度,除非这个总统实在糟到不能忍受。

  所以早有人预言,今年的美国大选,不是说克里会不会赢,而只是布什会不会输。

  民调:各说各话

  民调在美国大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民调是公认民意的反映,也是各家媒体各路专家点评的重要依据。

  本次大选期间,美国的各类民调数量格外的多。以往民调首推最权威的盖洛普,今年各家媒体却似乎嫌它不过瘾,除了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今日美国报》还“执着”地引用盖洛普的数字外,其他有点来头的媒体,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民调结果。到现在轮番登场的就有《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推出的民调,另有一家称为“座次研究中心”推出的民调,大有与盖洛普分庭抗礼的野心,这家中心的创始人,正是盖洛普集团的前总裁。而且两个总统候选人造势到哪里,哪里就会推出种种地方民调。

  民调种类繁多也无大碍,可是各家民调的结果,有着浓厚的自说自话的味道。先是调查的问题让你眼花缭乱。譬如对两位候选人,在同一时间里向你显示对他们个性的看法,对政策主张的看法,对他们在伊战表现上的看法,男人对他们的看法,女人对他们的看法……盯着电视屏幕,只觉得眼前各色曲线起伏,乱作一团。

  最要命的是,各家民调的结论,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甚至自相矛盾。譬如刚刚结束的总统候选人最后一场辩论。两个人话音刚落,现场直播的CNN就即刻公布了盖洛普的民意调查结果,认为克里表现胜出的占52%,认为布什胜出的只有39%,一目了然。不过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其他民调结果却是五花八门,头天的结论好像只是做了一个梦。更为有趣的是,盖洛普显示的最新支持率,布什依然略有优势。

  质疑民调的声音,从大选伊始就没有断过。据《纽约每日新闻》的专栏作家爆料,大名鼎鼎的盖洛普民调,根本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认真地进行随机抽查,而是将民调结果建立在“不可信的方法”和“令人生疑”的假设之上,作家称其为民调中的“肮脏小秘密”。比如在民调中,盖洛普总是假设共和党人参加投票的人多,而近几次大选的统计数字都显示,参加投票的多数选民,恰恰是民主党人。类似的“假设”,在其他民调当中,自然也是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民调结果是对选民的心理暗示,也会直接影响竞选阵营的情绪,左右捐款人的情绪,出于私利考虑,民调机构乐意做一些手脚。据说盖洛普的首席执行官,就是共和党的捐款人,所以在盖洛普的民调结果之中,“共和党的表现比他们实际上要好”。

  但是在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我们要了解民意,也只能去看民调的数字。只是不能迷信它而已。而且各个民调结果如此大相径庭,只有一个结论适宜,那就是两位候选人实在难分伯仲。

  媒体:还要“公允”

  美国媒体立场鲜明,是公开的秘密。媒界“龙头老大”《纽约时报》,每天的刊头“座右铭”就是“刊登适合刊登的消息”。所谓“适合刊登”,毫无疑问是符合报纸立场的东西。然而只要去看一眼各媒体的自我介绍,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小报,无一例外都在第一句话就明确声称,本媒体系非党派、无倾向性、无利益瓜葛的中立自由媒体。

  除了立场,媒体最看重的,就是可炒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克里本不是媒体的宠儿。从他在民主党内胜出开始,媒体就对他兴趣缺乏,因为从个性到表现,克里都乏善可陈。在大选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克里都处于“精心算计的沉默”之中,兼有新英格兰风格的晦涩,加上他那不讨人喜欢的夫人,不管两个女儿如何卖力地“推销”“亲爱的老爸”,媒体总是提不起精神,连他传出的绯闻都懒得理。

  可是布什顶不招媒体喜欢。不喜欢就要骂,这是美国媒体的一贯作派。何况不喜欢布什的人群,以自认聪明优雅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居多,正是善于以一小撮闹出大动静的风格。于是布什挨骂的时候越来越多,骂的程度也日益升级,引发的示威抗议,也是排山倒海的架势。

  骂战白热化的结果,就是媒体无意之中“挺”了克里。特别是他选了政坛帅哥爱德华兹搭档,令人耳目一新。温柔敦厚“妻大三抱金砖”的爱德华兹夫人,削减了克里夫人的棱角,民主党的两对夫妇出场,吸引眼球的本事大长了许多。在媒体上,民主党的形象节节地升将起来。各大主流媒体,除了标榜“只为精英准备”的《华尔街日报》,在大选专版的长篇报道和评论分析中,也渐渐地由骂布什转向支持克里了。连总统辩论的主持人,也透着偏袒克里。

  媒体当然明白这有违不偏不倚的中立原则,需要不失时机地显示公允,于是七七八八的民调结果,就花花绿绿地占据着媒体的版面,一副让民众自己判断的公正面孔。明明向着克里的《华盛顿邮报》,推出自己的民调结果,却总是对布什有利,内里乾坤,实在不好妄评。

  应了媒体遮遮掩掩的作派,美国大选离投票越近,越是扑朔迷离。这其中只有一点略为清晰,就是克里的支持率在稳步上涨。倘若真的得了总统宝座,媒体应该是功不可没。

  民调的抽样规模和误差幅度

  有时候,在一个大型事件后,会进行连夜民意调查——比如:在总统发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演说或竞选政治要职的候选人举行辩论之后。这些调查往往只对全国范围内的500名成年人进行抽样,结果通常当夜统计,以便第二天公布。尽管这些“连夜”调查(overnighters)可以迅速显示公众的反应,但专家认为这种调查有缺陷。

  首先,在一个2.8亿人口的国家,仅以500名公民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分量非常有限。这种调查的准确率可能达95%,上下误差幅度为4.5%,但它在总统大选或各州主要选举中其实不足为据。此外,我认为,500人的抽样规模不能够为全国大选或各州主要选举所需要的进一步分类分析提供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上的问题。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调查意味着有广泛代表性的人口群体当时可能不在家。尽管民调人员将进行加权处理以使他们的抽样调查更准确地反映人口结构,但这往往不能弥补严重缺失的那部分群体。例如,连夜进行的调查有可能缺乏对非洲裔美国人的代表性;而另一次连夜调查可能在内布拉斯加州或堪萨斯州抽取了过多的非洲裔美国人,在纽约州、密西西比州或南卡罗来纳州抽取的非洲裔美国人又过少。

  仓促完成的调查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其调查对象可能是“成年人”,而不是“可能投票的选民”,但在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区别。一般而言,成年人包括更多的少数族裔、低收入家庭成员和工会会员。鉴于所有这些群体都倾向于民主党及其候选人,如果在民意调查中代表其中任何一个群体的人过多,都可能产生偏异的调查结果。

  因此,要注意调查的抽样人数和对象。在美国,一个可靠的全国性调查将对至少1000名可能投票的选民进行调查,抽样误差不能超过上下3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卿晨)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