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走进以色列专题 > 正文

以色列建国后流浪异乡的犹太人聚集成新社会(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8:12 新浪文化
以色列建国后流浪异乡的犹太人聚集成新社会(附图)

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市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犹太人社会

    以色列是个民族大家庭,其居民在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渊源的新社会,它今天仍然在不断地交融和发展。在以色列650多万的人口中,77.3%是犹太人,15.4%是阿拉伯人(大多数是穆斯林),余下的7.3%是德鲁兹人、切尔克斯人和其他不以宗教划分的少数民族。以色列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社会,其
独特之处表现为献身社会、笃信宗教、政治意识敏锐、财力雄厚和文化上富有创造性,这些特点是以色列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犹太人社会

  漫长的归途

  犹太人大约在2, 000年前被驱逐出以色列故土,后来流散到其他国家,主要是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多少世纪以来,尽管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大型的犹太社区,但他们还是不时遭到无情的歧视、残酷的集体迫害和全体或部分的驱逐。每一次迫害和暴力的浪潮都他们坚信"流亡者的聚集"这一观念,并激励着个人和各团体重返祖先家园的信念。创立于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将这一观念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以色列国则将这一观念变成了法律,它赋予每一个希望在这一国家定居的犹太人以公民权。

  新社会的形成

  以色列当代犹太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是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1917-1948年) 形成的。以色列故土上的犹太社区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发展了社会和政治体制,在没有主权的情况下行使权力,每一个阶层都动员起来,朝着巩固和发展的目标前进。自觉自愿是其政治基础,平等主义则是其社会凝聚力。

  取得政治独立和随后进行的大规模移民使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在建国后的4年内(1948-1952年)翻了一番,从65万人增加到约130万人,改变了以色列社会的结构和成分。由此产生的社会群体组合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主要由原来的定居者和来自战后欧洲的大屠杀幸存者所构成的多数人口;以及大批近期来自北非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犹太移民的少数人口。虽然大多数建国前的人口保持着坚定的意识形态信念、开拓精神和民主的生活方式,但许多世纪以来生活在阿拉伯领土上的很多犹太人恪守家长制的社会组织,不熟悉民主进程和现代社会的要求,感到难以融入以色列迅速发展的经济。

  到1950年代后期,这两类人实际上在没有社会和文化交往的情况下并存,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犹太人在反政府抗议示威中表达了他们的失落感和敌对情绪,这些抗议示威在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补偿性的分配资源并开展积极行动,以帮助弥合他们与主流以色列人之间的差距。除了这些年间由其人口差异所产生的紧张关系之外,以色列社会还要为经济独立而斗争,而且还要抵御边界那一边的阿拉伯人的好战行动来保卫自己。此外,犹太社会内部的宗教、历史记忆和民族凝聚力的共同特性是牢固的,已证明足以应付它所面临的挑战。

  20世纪80 年代时,抗议示威运动已变得微不足道,出身于不同种族的Sephardi和Ashkenaz人(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的后裔与原来的定居者的后裔)之间的婚姻越来越普遍,种族间的社会差异缩小了。但是在1984年,一个由正统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后裔组成的政党—Shas成立了,该党随后发展成第三大政党,它有效地在两个主要政党之间起着势力均衡的作用。

  继续聚集

  多年来,以色列不断接纳数量或大或小的来自西方世界的自由国家以及那些贫困地区的新移民。最近的大规模移民浪潮中,有多年来一直为移民以色列的权利而斗争的前苏联大量犹太社团的成员。虽然在70年代大约已有10万人设法移居以色列,但从1989年起,又有100多万人在以色列国定居。他们当中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著名的科学家和声誉卓著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正在为以色列的经济、科学、学术和文化生活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空运把据信从所罗门王时代起便居住在埃塞俄比亚的古老犹太社团带到了以色列。虽然5万名移民从非洲农业环境转入西方工业化社会需要假以时日,但他们的年轻人适应新环境的热望将会加速这一长期分离的犹太社团最终与祖国融为一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约有35,000名移民从阿根廷来到以色列。

  宗教多样性

  自《圣经》时代起,犹太民族便信仰一神教,这就是集宗教观和民族观为一体的犹太教。到18世纪,世界上大多数犹太人生活在欧洲的犹太居民区内,与外界很少往来。在犹太居民区中,他们管理自己的事务,恪守由世世代代宗教学者制订和整理的犹太教法典《哈拉卡》。

  19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争取解放和民族主义精神,使人们逐渐地对教育、文化、哲学和神学采取了更加自由的态度。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还发生了若干次犹太运动,其中一些沿着自由的宗教路线发展,另一些则拥护民族和政治意识形态。结果,许多犹太人(最终是大多数犹太人)背离了正统犹太教及其生活方式,一些人则努力完全融入了整个社会。

  今日以色列的犹太社会由包括极端正教派一直到将自己视为世俗人士的严守教规和不严守教规的两种犹太人构成,但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分明。如果以恪守犹太教法典和习俗的程度来确定正教派的话,那么以色列犹太人中有20%是遵守所有的宗教戒律的,60%的人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民族传统遵守犹太教的某些戒律,剩余20%的人基本上不遵守教规。但由于以色列被视为一个犹太教国家,安息日(星期六)和所有的犹太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被规定为全国性节日,全体犹太居民都庆祝这些节日,而且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庆祝这些节日。

  还有一些标志,如为孩子选择宗教教育的父母的百分比,或在全国选举中投票支持宗教政党的人的百分比也可表明信奉宗教的程度。不过,这种统计数字的意义很模糊,因为不守教规的父母也有可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教会学校,而许多正教派公民也会投票支持非宗教政党。

  基本上,多数人可以被描绘为世俗犹太人,他们公开采取现代生活方式,却又不同程度地尊重和遵守宗教戒律。在这些多数人之中,许多人遵循一种已经改变了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些人则选择加入一个自由的宗教流派。

  在遵守教规的少数人中,许多人在参与国家的民族生活的同时,还恪守犹太教法典所规定的宗教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现代犹太人国家是救世主弥赛亚降临和犹太人在以色列故土获得救赎的第一步。

  相反,极端正教派犹太人却相信,只有在救世主弥赛亚降临之后,犹太人在以色列故土的主权才能恢复。他们严格遵守犹太教的法典,生活在单独的居住区内,开办自己的学校,身着传统的服装,区分男女的不同职责,并遵循一种严格规定的生活方式。

  犹太人内部的动态

  由于宗教与国家没有明确分离,社会团体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以色列应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其犹太宗教特性。虽然正教派势力寻求将宗教立法扩展到它拥有全部管辖权的个人生活事务的领域之外,但不严格遵守教规的派别认为此举乃是宗教压制,违背了国家的民主性质。不断争论的问题之一是为确定某人是犹太人所必需的种种因素。正教派主张严格根据犹太教法典来确定犹太人:其生母必须是犹太人,而世俗犹太人普遍赞同根据公民鉴别标准并结合犹太教而给犹太人下的定义。这些利益冲突已使人们开始寻求以法律手段划分宗教与国家之间的界线。在找到全面的解决方案之前,一项在以色列独立前夕达成的被称为"维持现状"的不成文协定具有权威性,该协定规定将不对宗教地位作任何根本性改变。

  基布兹社会

  基布兹,即集体农场,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和公有原则之上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框架,它是由20世纪初的开拓社会发展而来的,已成为一种永久性乡村生活方式。多年来,它建立起繁荣的经济,最初以农业为主,以后又增加发展了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并以其成员对缔造和建设以色列国作出的贡献而享有盛名。

  在以色列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基布兹在定居、移民和防务方面承担着主要职能,但当这些职能移交给政府之后,基布兹和以色列主流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所下降。它作为社会和体制发展先驱的中心地位有所削弱,而且从1970年代起,它那在建国初期因在议会中席位过多而盛极一时的政治力量已日趋衰落。然而,基布兹在本国产品中所占的份额继续大大高于其人口所占的比例。

  近几十年来,基布兹已变得更为内省,强调个人的成就和经济增长。在许多基布兹中,随着基布兹内禁止雇工的禁忌有所减弱,"自己动手"的职业道德规范已变得不太严格,而且正在雇用更多的非社员雇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布兹社员正在基布兹以外工作,他们的薪金收入为基布兹带来了好处。

  今天的基布兹是三代人的成就。创始人基于强烈的信念和明确的意识形态,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方式的社会。他们的子女出生时,基布兹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子女们便努力工作,巩固其社区的经济、社会和行政基础。目前这一代人成长于一个很稳固的社会,但他们正在努力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今天,人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和基布兹社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责任今后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以及近年来的技术和通讯发展对基布兹社会的影响。一些人担心,在为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的调整中,基布兹正在危险地背离它最初的原则和价值观,其他人则认为,这种妥协和适应的能力是基布兹生存的关键所在。

  相关专题:走进以色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